分享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

 海山一色 2015-10-27

  2014年5月24日下午,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共同承办的2014年中国科协年会16分会场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安会都宾馆举行。本分会场会议主题为“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是中国科协年会17个分会场中唯一以科普作为主题的分会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东红,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束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执行副理事长赵有利,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任林等,与来自全国科学博物馆界和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育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的教授威廉?A?桑多瓦尔(William A. Sandoval),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院副教授鲍贤清等3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做了主题报告。


  李象益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由信息时代走向创意时代的科普教育创新》。他在报告中结合我国科普和科技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泛在学习”的理念。他指出现在的教育体现出移动化、平民化和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学习的“泛在学习”特性,提出要以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各种新兴技术推进科普形式创新;在科普教育模式方面,他提出要推进过程教育和体验式、探究式教育模式,要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并特别指出中小型科技馆的生命力在于展品和教育的深度结合;在科普展品和教育活动设计方面,他提出要注重顶层设计,要抓好创新的源泉,并指出创新源泉重要来源是科技成果的科普转换。


  桑多瓦尔教授的题目是《美国科学教育政策的实践转向》。他在报告中解读了美国最近的科学教育政策变革——《新一代科学标准》。他提出新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理念源头来自于两个研究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以探究为目的的学习,相关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越能学好科学。第二个领域是有关专业科学研究,指出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和过程是分不开,知识是嵌于探究实践过程之中的。为了达到这一新标准,科学教育面临诸多关键性的转向。首先,课堂教学必须比过去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必须要有能力组织、引导与管理学生的课堂讨论;要非常明确评价的标准;要了解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阅读等。第二,为了理解与实施新标准,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也面临着更多深刻的挑战,要在某中程度上重新学习知识,提高对科学实践的理解。第三,这一标准也对教育评估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新要求。


  鲍贤清教授的题目是《连接学校和场馆:按理与实践》。他在报告中结合国内外科技类博物馆的情况,探讨了科技类博物馆教育的理念和特点,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分析了馆校衔接的必要性,并通过国内外科技博物馆教育项目的案例分析,总结馆校衔接的方式、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和活动形式以及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科学教育的可能途径。
5月25日上午,与会的科技辅导员与专家共同交流、探讨了科技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资源、开发资源,设计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东南大学周建中博士、深圳高级中学丁辉老师、云南弥渡县寅街中学黄永新老师、云南川江县第一中学沈洪付老师、青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徐秉义老师等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工作经验进行了专题发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