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购书

 圆角望 2015-10-28

◎ 王溱

朋友的孩子创业想开家书屋,征求周围人意见时,几乎异口同声遭到反对。理由是在目前状况下,开书屋无异于烧钱。一些现成的例子就摆在眼前,还没听说哪家书屋是靠卖书挣钱的。如果说有挣得的话,那也是靠副业,比如卖咖啡、糕点,或者一些工艺品、装饰品。纯粹的卖书,别说在我们这个城市,就是在发达国家一线城市,能盈利的书店也是凤毛麟角。

然而,出版社的朋友却大唱反调:每年有几十万种书籍出版足以说明图书市场前景辉煌。

一面是若干的书屋书店日子艰难,一面是各类图书大量出版,这种显为对立矛盾的现象,是如何维持下去的?

其实有一个事实应该看到,还是有许多人买书,而且每年的数量不小。否则,出版部门,包括书店书屋的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前些日子某单位对口扶贫,号召大家捐物捐书。一领导一下子捐了200多本(套),大部分崭新如故,犹如刚从印刷厂下线,有的连封膜都没打开。“没时间看,放在书柜里也只是摆设,捐给学生们吧,他们或许能用得着。”这位领导说的很实在。然而更多的人却不这么“大方”。书不看,宁可摆在办公室里“作秀”,或者堆在箱子里“休眠”。还有的更会“过日子”,积攒到一定数量,竟然打包卖给收废品的。越这样的人,书越多。因为一些单位有不成文的规定,每年要给领导们购买一定数额的各种书籍,以供学习、参考、提高。这本是件好事,然而遗憾和可惜的是,大多数的领导因为公务繁忙,或其他原因,极少或者根本无暇去研究“学问”。有的书放到了办公桌上,连翻一下看看封面的功夫都挤不出来,让秘书往角落里一堆,从此打入了冷宫。而在出版社和书店的记录上,这些书都销售了出去。

有目共睹,也不是什么秘密的怪异现象就在人们身边:真正愿意看书的人,得本书如获至宝,而不太愿意看,或者不想看的人反而书多得成灾。大凡走进老板、大款、董事长、总经理、这个长、那个长的办公室里,都会在显要处看到一排排甚是震撼的书橱,上面摆满了各种装帧豪华的出版物。从世界著名的A、B、C三大百科全书,到中国各类古典名著,再到摘取诺奖的莫言文集,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可以说应有尽有,俨然一个微型图书馆。而那些真想看书的人,往往又没有眼福外加囊中羞涩。现在的出版物不知是纸张人工的原因,抑或其他因素,价格普遍过高。能拿得出大把票子每月用于购书的,鲜有几人。像鲁迅那般收入颇高又舍得每月花几十块大洋购书的民国作家,听起来简直是神话。一些“如饥似渴”求知者,无奈之下就到书店或书屋去“蹭”书看。实在喜欢,偶尔买一本两本,根本解不了书店的营销之急。书店别说发财,即便维持,真的都难。

有人会拿台湾的诚品书店来“理论”。诚品做的固然是好,也确实可列为楷模。但别忘了,人家是在亏了十几年的前提下才做到了今天。再说了,迄今为止他们也不完全靠书籍维持。衍生产品反而是主打,这从某种角度也反映出当下书籍销售的艰难和尴尬。

天无绝人之路。

去朋友家,看到其女儿下班拎回一大包书,一问,竟全是自己在网上订购的。甭问,便宜,实惠。又遇到市里每年例行的读书节,出版社和书店提供了一大批折价书籍,还搞了读书有奖征文活动,奖品也是书籍。现场人潮如流,许多人大包小包拎着淘来的果实,满脸笑容,一副知足的模样。看来喜欢阅读的人不在少数,愿意购书的人更大有人在。关键是价格问题。

回到担忧书屋不挣钱的话题。其实细想想这也是杞人忧天。但凡想做某个生意,一定是经过多方考察,也定是深思熟虑过。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干出来的。诚品老板当初未必就会想到咖啡、香皂和那些文创产品能成为书店的顶梁支柱,更未必会意识到其超传统的举措竟成了台湾乃至大陆的一张靓丽的品牌。还是事在人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