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耳知健康

 志比天高 2015-10-28
耳穴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洲璐 实习生 麦小丽

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范春老师在深圳市图书馆举行一场名为“观耳知健康”的讲座,带观众由耳朵认识自己的身体,并针对生活中常见病症通过点按耳朵,进行有效缓解与治疗。

1

“好耳朵”的六个标准:长、厚、软、红、润、贴

耳朵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人体各脏腑、各部位与耳部皆有集中反映点,脏腑组织有病必然反映于耳,因此,通过察耳可以窥知内脏之疾患。

那么好耳朵的标准是什么呢?范春指出6大要素:长、厚、软、红、润、贴。“我们可以看到佛家许多得道高僧皆是长耳,‘大耳有福’也是这个道理;其次耳朵的厚度和软度也是标准之一,生活中常说耳根子比较软的人,都是热心肠的人;而红、润则是指颜色与光泽,在临床看诊多年,我们发现许多重症病人的耳朵是失去光泽的。”

范春介绍,一个人的全身共有365个经穴,其中耳朵上就分布了91个穴位,分别对应着我们身体不同的部位。

如图所示,耳穴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耳垂对应着头面部,包括脸、眼、耳、齿、上下颌等区域的问题都反映在耳垂这个部位上,与上肢对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下肢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对应的穴位在耳甲,其中消化系统环绕耳轮脚顺序排列。

“我的老祖母活到了98岁,她每天都会佩戴一对精致的耳环,90多岁仍然耳聪目明,正是因为天天刺激着耳垂上的穴位。”范春举了一个身边的常见例子。

2

耳穴诊察方法:看、摸、压、电

如何对耳朵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范春介绍了四种方法:一看(望诊法)、二摸(触诊法)、三压(压痛法)、四电(电测法)。

第一种望诊法是通过肉眼观察耳廓皮肤上出现的色泽、形态改变、血管变化、丘疹、脱屑等“阳性反应物”的出现及耳廓的大小、厚薄等,并依据其所在耳穴对疾病作出诊断。

耳轮颜色改变也有不同临床意义。如有红色反应,即一般为局部血管过于扩张引起的;鲜红色多见于急性病症及痛症;暗红色多见于疾病恢复期。白色反应是由于长期病变反射导致耳廓相对应过度增生引起,多见于慢性疾病。暗灰反应则多见于疾病中晚期和肿瘤的病人。而深褐色反应就是多见于疾病愈后在相应区呈现色素沉着反应。

第二种触诊法主要探查有无隆起、凹陷、压痕及其深浅和色泽改变。例如,耳朵起皮脱屑表示人体内分泌和吸收有障碍,引起耳穴相应部位的新陈代谢水平增高的结果,如患慢性咽炎会在耳壳口区起皮,妇女白带过多也在耳穴内生殖器区有雪皮样集聚等;而针尖样点状的丘疹凹陷则是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如果有结节变形,则有可能是慢性病变长期刺激引起耳穴相应区增生的一种反应。

第三种压痛法使用毫针柄棒均匀地按压耳廓各穴,探找压痛最敏感的穴点。点压以针刺样疼痛为阳性:探压部位出现凹陷深、凹陷恢复慢的也为阳性。点压用力要均匀,不能或轻或重,避免出现假阳性。

第四种电测法是采用信息诊断仪或耳穴探测仪,通过探查耳穴生物电的改变,并以电阻降低。

3

点按耳穴 巧治病痛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和实际的方法是点按耳穴。通过恰当的点压耳穴,身体的很多疾病能够得到缓解,范春现场举了几个例子。

如果人们在感冒初期,有头疼脑热,温度在38度5以下,可以采取“耳尖刺血”的方法。耳尖的位置非常容易找到,把耳朵往前一折,上面对折点的位置即是耳尖。将耳尖用磺酒消毒后,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在此处点扎下,挤出血来,即可有效缓解热症,此方法不仅能治疗发热,还可治疗麦粒肿、红眼病等。

现在都市人们生活压力都比较大,许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轻度抑郁症、焦虑症,如果是中度,甚至是重度抑郁,就需要去找医生进行治疗。如果平时心中感到不畅,觉得压抑,可以多按神门穴进行缓解。除此之外,神门还能有效缓解痛症与失眠。

点按耳背沟可以治疗高血压,因此它又叫“降压沟”,它的位置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角,即耳朵后的凹线。高血压患者可以多按摩、点压此处,缓解血压。

除了用耳毫针点压,耳穴常用治疗方法还包括耳穴贴压法、放血法、 磁疗法和按摩法。

值得介绍的是耳穴贴压法,比较安全可靠,平时在家自己也可以操作。取0.6×0.8(平方厘米)的胶布,将光滑饱满的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上,用血管钳送至耳穴,贴紧后压力,会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发热痛。每次只贴单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范春提醒观众,按摩耳朵好处多多,在工作间隙,或上下班途中,将耳朵揉一揉、拉一拉,每天只需花几分钟,不仅可使身体的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还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疲劳消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