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1-繁荣的春秋时期

 抗日70 2015-10-28



今天去西单图书大厦转了转,发现很多关于春秋战国的书,而且在网上也没有电子版,瞬间冲动,买了5本回来,花费一百多。大伙有福了,回头老邓会选取有趣的章节发给大家。


春秋时期,起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也就是东周开始的那一天,便算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持续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6年)为止。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是以孔子编修史书《春秋》为界线的——这部史书一直写到当时的历史阶段,仅此书所载,春秋时期的军事行动便有480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达140余个。 

 

周平王的登位,是在诸侯的帮助下达成的。故从一开始,周平王对诸侯的控制就很薄弱——周朝之初,由周公旦编修了影响深远的《周礼》,礼教法度在社会上已经普及,而周平王担着弑父之名,在诸侯和民间威望极低。


在此情况下,各诸侯势力自然渐渐强大而互相攻伐——实际上中央政府能真正控制的,只有中央的一小块地盘,各诸侯对中央的态度渐渐是“把你摆在这里,但不拿你当盘菜”——越往后,这种情况越发严重。如公元前708年,周桓王因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王师讨之,郑庄公不但敢领兵抗击,还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


而这一事件,可以看做春秋霸主轮番上台的开端。


头一个,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之父郑武公为周平王之卿士,祖父为周宣王之弟,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周平王分权于虢公后,两人开始猜疑,后交换人质——周平王把儿子放在郑庄公处为人质,郑庄公同样把儿子放在周王室为质。显然这已经是周平王没有权威的一种表现了——如果是正统主臣关系,主人竟然需要向臣属派人质? 

 

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续扶持虢公,在罢免郑庄公职务后,郑庄公不再朝见周桓王。桓王怒,联蔡、卫、陈三国伐郑,战于葛,大败。 

 

郑庄公想在诸侯之中闯番事业是很不容易的——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无险可守,所以只能向东打。东边的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以宋国最强,国土大,名气大,又有号召力。公元前719年,宋国联合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部队,先后两次围攻郑国,但均被郑庄公所分化、击败。公元前713年,郑庄公开始反击,以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为理由,假王命联合齐、鲁,夹击宋国,大败之,后又入宋、蔡、卫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结盟,俨然已是诸侯之霸,不过此时他已57岁,几个月后死去。郑国在他身后,渐渐衰弱。  


不过,在周王与诸侯之间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及其治下的郑国,也只能算春秋时期的“小霸”。  


第二个出场的,是齐桓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为齐国第15位国君。上任之初,任命管仲为相,军政合一,推行社会改革,国力渐强。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召宋、陈、蔡等国君会盟,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之纪录,威望大大提升。此会盟前曾邀遂国(今山东省宁阳、肥城一带)入盟,被拒,会盟后,齐桓公当即灭遂。次年,宋国背盟,齐桓公借天子之名联手陈、蔡国共讨之——周天子乐得看到有人借自己的旗号来壮大中央政府威信。宋国见此情形,不愿背与周天子作对之名,便服了软。 

 

经此事,齐桓公再度拉起天子旗号办事,于次年冬,约卫、郑、宋国君会盟。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便共推其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再一次确立。其在位年间,以“尊王攘夷”,九度会合诸侯,皆为盟主。北击山戎救赵,又救邢、卫,诸侯震服。后又召开“阳谷会盟”,共商伐楚救郑,多国联军于次年进攻楚国,逼楚国认错,答应向周天子进贡。公元前655年,周室内乱,齐桓公约各国会盟,将太子郑扶上宝座,是为周襄王。  


齐桓公济危扶困、“合诸侯,匡天下”的义举,为齐国带来了领土逐渐扩大的实际利益,几乎有代天子号令之势,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其功绩,唐胡曾作《召陵》诗云:“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止。不久南方楚国又坐大,楚成王灭掉旁边的几个小国后,矛头指向中原。而此时,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试图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但其实力与威望皆不如齐桓公。  


楚国要称霸中原,就得先从宋国头上跨过。两国于公元前638年战于泓水——这一战让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成为千古笑柄:楚军渡河时,宋国大司马建议“半渡而击之”,宋襄公却称此为不仁之举。楚军渡河之后,谋臣又建议趁列阵混乱之机攻击,宋襄公又以不仁之举而拒之。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后,两军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伤重而死——古希腊人喜欢公平、公正、公开地跑到开阔地带掐架,甚至还正儿八经地通知对方,但在古代中国战场上讲这种仁义,显然有点可笑。  


由此,楚国成为有实但无名的霸主。

  

晋国在当时的北方,与周室同宗。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继位,晋国走向复兴。公元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国都,晋文公于次年救之,大败楚军,遂有称霸之势。其子继位,扑灭秦国东征意图,继续将秦国封锁在西边。而实际上,地处偏僻的秦国一直就没有太受重视,直到秦穆公时期才有实力参与中原争霸。即使这样,在春秋各霸主之中,秦国也只能算是二等强国,绝非一流。这个形势,一直到战国期间商鞅变法之后,才开始改变。  


秦穆公在东征意图破灭后,调整国策向西打,吞并戎狄部族,称霸西戎。而被晋文公所破的楚国停止向中原发展,改为向东及向南,灭掉诸多小国后,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任内,国力强盛,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之鼎的大小轻重,其灭周之意不言自明——这就是“问鼎”一词之来源。公元前597年,楚与晋再度大战于黄河边上的荥阳,胜之。不久,楚再度围宋,晋国不敢救,而中原各小国也没那实力救援,甚至纷纷归楚,楚国称霸中原。 

 

公元前591年,楚国铁腕——楚庄王死,霸业渐衰。而晋国经历两代经营,国力已有超越楚国之势。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78年,分别败齐、秦。


公元前575年,晋楚又为争夺中原大打出手,晋国胜,楚国受损,但晋国随而发生内乱,双方在中原形成拉锯局面。继位的晋悼公联宋纳吴,慑秦挟齐,三分晋军,争郑疲楚,完全占据了中原局面的主动性,中原诸侯皆附于晋。晋悼公于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霸业复兴,楚国放弃中原。但晋悼公死后,晋国陷于内耗,与楚和盟,中原地区战争渐少。  


当中原诸侯刚刚消停,江浙的吴、越则开始发展。公元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伐楚,陷其都郢。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伐越,败之,转向北进,大败齐军,成为小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趁吴王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后方空虚之机灭吴,又北上与齐晋会盟。自此,越军横行于江淮一代,诸侯尽来朝贺,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资治通鉴》中,对春秋和战国的划分定在三家分晋之后——晋文公重耳在秦穆公护送下回国即位时,带了不少随从,这些人在晋国逐渐成为世袭贵族,把持国政。公元前455年,晋国贵族还有智、赵、韩、魏等。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家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之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战国时期。  


此时,大部分中小国家已经退出舞台,存活下来的,都是实力派,有齐、楚、燕、韩、魏、赵、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