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里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统治 ? 心灵一刻

 汉青的马甲 2015-10-28




阿德勒

在德国的某一地区,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它可以测定恋人是否适合结婚。恋人被带到一片空地上,在那里放着一段树桩。有人会将一个两人拉的锯子交给他们,让他们把树桩锯为两截。这项工作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如果他们之间没有默契,就算白白费费很多力气,也很难把树桩锯为两截。如果一个人想把事情独揽下来,那么时间则会延长两倍。所以两人必须共同用力,互相配合。




家庭里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统治者


婚姻是一份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工作。在婚姻之前,我们已经学会了自立,融入团体,但是两个人合作还是接触较少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会有一些困难。


如果双方都互相倾心,这一问题相对来说就会容易解决,因为他们总是主动给与对方关心。为了让夫妻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我们需要给对方更多的关心,甚至胜于对自己的,这样对方才会有安全感,才会认为自己是被需要的。


你是最有价值的,你被我所需要,你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朋友,这是婚姻幸福的基本前提。


如果一起生活的两个人,总有一个在支配或强迫着对方,那么他们的幸福并不存在。任何人都不想毫无理由地附属于他人之下,夫妻双方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够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矛盾中会产生不幸福的婚姻


有矛盾的夫妻总是形成对峙,看谁更疼爱孩子,看谁可以更好地控制孩子。如果父母之间的这种分歧被孩子得知,他们就会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为自己得利。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合作精神的。


并且,从父母那里,孩子也会产生对婚姻的初次印象。在婚姻不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如果以后不特意改正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婚姻也会不信任,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婚姻也总是失败的。他们总是在逃避与异性相处,甚至认为自己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


培养孩子合作精神


防止孩子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在家中受宠的孩子总是有些自私,他们同样会将这种自私的性格带入学校。若想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唯一办法是让他在心里感到自己会受到老师的称赞。他只喜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这种缺乏合作精神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会越来越明显,不会发展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无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家庭中孩子的重要地位


孩子之间的合作也是家庭合作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同时,男孩和女孩意识到了性别的平等,也就不会出现重大的两性问题了。有人问:“在同一个家庭成长的孩子,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这个问题曾被一些生理学家解释为基因构成的差异,而我认为这是极为荒唐可笑的。我们不妨用小树的成长来解释孩子的成长。一片树木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但每棵树木的小环境又各有差异。有的树因为汲取了更多阳光和土壤养分而生长较快,那它就必然侵占了其他树木的生长资源,如遮挡阳光照射、根系四处蔓延、抢夺土地养分。


如此一来,其他树木就无法正常生长,显得矮小和萎靡。一个家庭与此相似,其中一人鹤立鸡群,别人则必定相形见绌。


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应成为家中的统治者。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如果父亲天赋很高或很成功,会让孩子认为,父亲的成就自己永远无法赶上,由此心生失望。名门子弟的表现往往让父母和社会大失所望,就是父母成就斐然、后辈自暴自弃的结果。所以如果父母事业有成,不妨在孩子面前降低姿态,与家人低调相处,以免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独生子女的竞争对手不是兄弟姐妹,而是父亲。独生子女会得到母亲特殊的宠爱,母亲怕失去他,想让他时时刻刻成长在自己的保护之下。因此他们会产生“恋母情结”,他们就像母亲的影子一样,整日和母亲相伴,甚至排斥他们的父亲。


不过,只要父母同心协力,让孩子的关注力分散在两个人身上,这种情况将不会发生。但是,一般而言,父亲与孩子的联系总是少于母亲的。独生子女总是希望战胜父亲,而且喜欢与年长者共事。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22 别抗拒, 放下吧 来自张德芬


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我是德芬,

此时此刻,我在这里陪伴你。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当代印度大师巴普吉的话:


我亲爱的孩子啊,

别再让自己心碎了。

你每批判自己一次,就让自己心碎一次,

你停止喂养自己的爱,爱是你生命力的泉源啊,

是时候了,

是你尽情生活的时候了,庆祝仁慈、看清仁慈,那就是你啊……


千万别让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概念或虚设的空想阻碍你,

即使阻碍假借“真理”之名到来,

你也要宽恕它的无知,

别抗拒,

放下吧,

呼吸——呼吸这仁慈,这就是你啊。


巴普吉是弟子对这位印度大师的尊称,意指“挚爱之父”。他一生修行瑜伽之道近40年,保持全然静默,每天禅修10小时之多,修炼自己迈向自我实现之道。他说的话,非常简洁有力,具有非常强大的疗愈力量。


本段内容节选自《全然接受这样的我》。

现在,就让我们静静的坐在这里,陪伴一下仁慈的自己吧。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阿德勒,节选自《自卑与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