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考场内监考的不是老师而是机器人?

 长庆wcqjs 2015-10-29
北京师范大学日前在网龙长乐园区成立了教育机器人工程中心和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心,“福州造”的教育机器人已在部分城市开始“内测”,福州实验小学也是试点之一,今后有望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将来,早读课带着同学们朗读的,可能会是一台萌萌的机器人。考场内监考的,也可能不再是老师,而是一台来回巡视的机器人,只要学生稍有舞弊的歪念,就能被机器人“感应到”。



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当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机器人老师”的新鲜出炉,也必将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机器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带来文化震惊——使用智能产品参与教学,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价值?

在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教育机器人来提高教育效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之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更有“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现在许多学校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级有40到60名学生;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激烈的教育竞争,让许多教师不堪重负。“机器人老师”的合理运用,会降低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尽管“机器人老师”有着显性的正功能,其隐性的负功能也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教育需要尊重“异质思维”,同样的问题,学生会给出差异化、个性化的答案;“机器人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只适用于客观题却不适用于主观题。换言之,“机器人老师”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

更为关键的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精神家园的建设。生硬、冰冷的“机器人老师”,即使能够进行知识传授,却难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力量去打动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固然需要“机器人老师”,却不能陷入对科技产品的路径依赖。
教育说到底是一项用心灵陪伴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梦想照亮梦想的事业。只有尊重和回应学生的利益诉求,将技术手段和心灵陪伴有机结合起来,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才能点亮和温暖更多的孩子们。从这个角度上说,“机器人老师”即使具备使用价值,却难以从根本上替代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