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思诚的教育方式

 江山携手 2015-10-29
    徐光启(1562—1663)的父亲徐思诚,是商人出身,因为被盗而破产,之后以农为生。光启是徐思诚的独生子。小时虽淘气,倒也惹人喜爱。徐思诚一心供他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官,好为徐家争光。
   
一天,徐光启伏在桌上写一篇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光启总觉得这句话不对,所以他写不下去,便溜到后园里去了。正在织布的母亲见光启不在书案读书,就叫女儿出去找。徐思诚听说儿子不好
   
好读书,心里很生气。当他发现光启蹲在棉花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一根横生出来的枝条时,没有立即去喊他。但当他发现光启一伸手把那株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时,不由地喊道:“光启,你过来。徐光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急忙走过来,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垂下两手问
   
:“什么事,父亲。”“什么事,你为什么不在家好好读书,出来乱折我的棉花。父亲生气地说。徐光启一听不觉好笑,:“父亲,你误会了。现在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棉花已经两尺多高了,如果再让它往上分枝生长,只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去,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多哩。
   
徐思诚觉得似乎有理,但又怀疑摘去冲天心会损伤棉花,便疑惑不解地说
:
   
要是弄死了,我不饶你。

   
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阿康伯种的棉花去年比我家的收成多。我去问他,是他告诉我摘冲天心的。徐光启向父亲解释说。商人出身的徐思诚,自己感到种棉花没有经验,听了儿子的这番话,觉得可信。他本来想多批评儿子几句,维持老人的尊严,可又一想,自己明明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错误呢?在孩子面前坚持自己的错误,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他将来也会坚持自己的错误,甚至学会狡辩。认错,也是一种教育。于是,父亲徐思诚当着儿子的面,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并学着儿子的方法,也摘起冲天心来。父亲看到儿子对农业有了兴趣,经常让他到田园里帮助种庄稼,使他学会了不少新的农业技术。

   
后来,徐光启通过刻苦求学和农业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写的《农政全书》六十卷,“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成为明代农业百科全书。
   
为了孩子,您完全应该懂得一点儿电子学,懂得一点声音重发系统和当代文学知识。即使不精通现代诗的韵律,也知道韵律是怎么回事,不要单靠回忆往事来维持自己的威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