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宝麟丨一个活在今天的古人

 采真堂 2015-10-29




国馆大讲堂

{ 人物志 }


004期


国馆 x 曹宝麟




人物简介
Introduction to characters





曹宝麟


1946年生于上海。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国际书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 代表著作《抱瓮集》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兰亭奖理论一等奖。



作品欣赏
Art appreciation




△「八尺兰亭序手卷》局部



△「杜甫诗四首



△「苏轼词《永遇乐》



△「曹宝麟与国馆跨界合作款:道冠古今丨德侔天地



他距离如今这个时代,很远——他是王力先生等人的首届研究生,流淌着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的文脉,可以为一篇文章考证10年;他距离如今这个时代,又很近——作为当代书法界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见证了中国书法界的起起落落,也早已桃李满天下。


但他终究还是像活在今天的“古人”,儒雅从容,但骨子有着文人的坚守和无惧。“细雨骑驴入剑门”,不是陆游当年的无奈,而是将毕生所学化成心里的剑,坚定地走入这个时代。



△「行书欧阳修诗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曹宝麟尽管专业分较高,但外语很差,是王力先生力排众议才被“破格齿录”。这样的幸运,在今天是不复再有。他曾遭老师严斥,也深得赞许,从古汉语研究转到书法也因得到老师的鼓励而更加自信。对于恩师,曹宝麟除了感恩,还是感恩。乃至恩师去世后,他只要到北京,有时间就会去探望师母,并去香山扫墓。他说,“不是恩师宁有我,能回高柳燕南。”


除了良师,曹宝麟还有三五益友。下放广德时,谭家明和他书信而交并为他搜罗珍贵的书籍;而白谦慎常为他发表文章和出版书籍而奔走......这样的君子之交,实在难得。


说到底,这是一种精致的文人文化的传承。这种精致的文人文化,首先反映于学识,书法与其他艺术不同,它和文字、文学有割裂不开的联系,学书必先读书,否则即便笔冢墨池,还是俗书。就像北大三友,他们的书体、风格与追求都大相径庭,但又有谁说他们不是好书家呢?



△「行书扇面王僧虔笔意赞



抱瓮出灌,凭古而立


他是个书法界的学者,却谦虚说自己的学术不过“抱瓮出灌”四字。但做研究的人都知道,能从寻常普通的材料里寻出脉络并作出独特的解读和研究,没有精湛的造诣、广泛的涉猎和缜密的分析是做不到的。他说,“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求知欲得到满足。”


也有人曾问他,“曹教授是当代学习米芾的第一人,但是也希望你能有更多自己的面目,你怎么看待?”曹宝麟说:“割断所学的血脉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空无依傍。传统是环环相扣的链。就像董其昌,他与前人相比不见得有多少创造,但他对这链的接续是有贡献的。我自己也力争接续这传统之链。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总强调自己写的是学者字的原因吧。刘熙载有云:“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所以他不求超越别人,只以平常心对待,以他人之法抒己之意。他所追求的,是借助适意的书写,再现一种古典的情调和一派精致的逸韵。



△「杜甫诗《诸葛庙》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知不觉,曹老师也到了从心所欲的年龄。回忆起自己年幼时就尤爱古文的简远隽永,如今想来,他觉得今生投身于书法的研究和创作,仿佛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每个人总是希望从事他最喜爱的事情。我希望再花二十年,把自己的书法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一个年近七载的人,仍有着这样的追求,听来让人心生敬佩。


从几千年前的米芾,到王力先生,再到曹宝麟,纵使时代变迁,也总有一脉相承的秉性与操守。这条悠远的文脉,是对文字的恭敬,是对传统的坚守,是儒生之雅,是君子之风,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也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如今日益浮躁的时代,曹老之后,还有多少呢?



感谢曹老接受国馆君专访

- 本文由国馆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