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探究十一

 善下之 2015-10-29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这句话点明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的共同心态,一听说佛传心法,就乱来了,就胡思乱想了,就以为在我们自己本心外另外还有一个什么外来的,了不得的,神秘的什么法门。

不管诸佛菩萨祖师高德大德们说什么,都是说的我们这个人人本有的心,只是他们先发现了,经过了他们的验证后,归纳出了找的方法措施,那么他们所说的,就是指示我们也同样要那样去做,以找出我们自己的本心。故是内求,莫向外找。所谓:“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这是当年前圣先贤们发现和验证他们自有佛性的方法。我们也唯有依此去做,才能明见本心。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经教中有一个例子:“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这里的力士,指的是大心众生,想成佛做祖的人。额内珠指的是本心。讲的是想断烦恼了生死入圣流成佛作祖的修行人,刚开始不知道佛性本来在自己身中藏着的,却迷惑不知,老是向外面去找啊找啊,到处找遍了都找不到。他遇到了有修行验证的人,明确指出,佛性本有,不从外得,大心修行人,一闻即悟直见佛性本然,原来真是这样。

当今学道参禅的人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我们迷惑不清,不通佛理,知见不正,并不认为自己本有真如,总是念佛在西方,找佛十方界,表面上精进得不得了,功夫也蛮高,牢绑先生次序,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走,如此下去即使世世不息,劫劫用功,也不能证道成佛。这样做不对,那要怎么做才行呢?

“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应该当下“无心”,妄想全体放下,这才是正途,才会事倍功半。如此做去,到明见本心时,才知原来所用功夫所费力气与本心没有半毫毛的关系。我们不要误会,以为不修不证,本心就自然来了,东西虽然自己有,可如果不用功除妄想,它是发明不出来的。就如金矿中有多子,如果不去压碎不去用功火炼提纯,金子不会自己跑出来。

禅师说了上面一大段话指示。我们应该怎么用功怎么修行。归纳起来,就是四信中的第一信:信真如。

修行的第一步是起信,信什么?信根本,什么根本?我们本来都有的真如本心这个根本。如果信立不起来,一切都是妄谈,一切所行都是盲修瞎练,而搞得向外乱求,走入邪魔处道。禅师明确指示我们,真如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在外面。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修行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本身没有这个东西,修行就没有基础。我们信了这个根本,深信确信不疑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是具体的修行方法问题:怎么把它找出来。怎么找呢?禅师说:“无心”。但到无心,真如自现前。但除妄想,一切具足。故,我们真这样去做了,在此过程中妄想少一分,觉悟就现前一分,觉悟就是菩提。妄想却除十分,则菩提全现前。

禅师说了这样多,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切都是我们的心在决定,是凡是圣,成凡成佛,一念之间随转。凡与圣的差别在这里:一念之间。转过来就是圣,就是佛。转不过来这一念,就是迷,就是凡。

这一念怎么个转法?但能“无心”,凡圣随转。为了达到“无心”,根据众生根性不同,佛一一列举相应的具体方法:八万四千法门。白骨观也好,观不净也好,数息念佛修禅,等等,都是为了同样一个目的:断除妄想,达到“无心”。故修行人见地上要清楚,才能依见起解,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才能有好的结果,所谓:信、解、行、证。说话有先后,真行者信解行证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没有什么先信后解再行再证的道理。但能“无心”,一切本得。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这一段话,是修行中具体的问题,禅师一一指出我们怎么去用功达到无心这个事实。

我们有有形的身体,这是科学的,也是事实,不可睁着眼睛说瞎话否定这个身体。虽然话说“无心”,我们也明白要“无心”,可想要无心,却无心不起来,做不到。因为这个身体在。禅师说,修行的人,虽然是借这个身体修无心,但我们这个身体本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成的假身,地大是我吗?水大是我吗?火大是我吗?风大是我吗?都是不是我:“四大无我”。这怎么理解?比如说,我们住的房子,这个房子有水泥,沙子,石头,窗子等组成。水泥是房子吗?沙子是房子吗?石头是房子吗?窗子是房子吗?都不是房子:水泥沙子石头窗子都无房子。

这种方法叫分析法,通过其组成情况,来分别指出组成的个别条件,并不是组成物本身。在思维上要转个这相弯来,故禅叫思维修,也就是先在头脑中要思考清楚,才能依此正解走入“无心”。

这是从四大的情况来说,也就是从物质的组成上来讲。我们这个人还有心啊,既然物质的肉体上找不到我,那么从精神的心上来讲又如何呢?佛法把我们这个身心稍细一步又分成:色受想行识,统一的名字叫五阴,也叫五蕴。

如象上面一样一一分析,发现这个心也不是我。再细分成: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来讲又如何呢?最后分析的结果同样如此:无我。要注意到佛法中讲的无我,并不是我就不存在,佛说的无我,不是说我就存在,没有否定存在的事实。说无我,是说我不是永恒存在的,是在变化的,所以无我就是指的暂时存在变化的我,也叫假我。假就暂时存在的意思。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划分法有科学的道理在里面,是说我们这堆肉体,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的,其实是这相应的六个部分,故叫根,根就是与外界直接交换接触的根根头头。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佛的高明科学,把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依人的六根进行划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也是通过这个六根来进行的,故外界佛用这样的划分方式。

六识:眼对色成眼识,耳闻声成耳识等等六识。在别的地方,佛把这六识又讲成叫:见闻觉知六识,都是同样的。

三六一十八,故叫十八界。

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明白了,这十八界原来也是空空的,无我啊。既然一切皆空了,一切的我执去除了,完蛋了,那个本心不就荡荡然地,清清楚楚地自然显现出来了吗?

我们有这个假我的身体存在,要存在就要吃饭啊,我们吃的是哪些东西呢?“有识食、有智食。”我们吃的东西,有物质上的用来支撑我们这个肉体的形质,满足新存代谢变化的要求。智食是我们思想的粮食,人没有思想,或是固步自封,这个生命就无法完善,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让人不受欢迎的人。

在这样两种食物上,我们修行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才叫合于修行呢?“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要转识成智,就要以这样的态度来修行

我们受教育,是接受先知先觉的人经验和方法去修行,这叫声闻人。由于是听别人说的,就很容易犯一个固有毛病:“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

这样抓住不放去曲解佛旨,就是按佛的表面字上作解要修三僧祇劫这样长的遥遥无期的时间,能成佛吗?即使成,也不过叫声闻佛。死死抓住别人的话愚蠢得象驴子一样脑袋不开化,哪来什么佛不佛呢?

不要被文字迷了,真认为有一个人什么声闻佛,这是反语。那么应该怎么走才是对的呢?

“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要死心塌地不向外求,断除一切妄想当下“无心”,没有别的另外的办法,没有别的另外什么功夫来修,“无心”就是任何法门都超越不了的道。这样才是修证本有真如清净佛。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对于一个真正参学修道的人,怕就怕在落在有求的妄想心,只要求心妄想一起,当即与道远隔。如果能念念之间不著知见,念念之间不去造作生妄,即入即佛,自身等佛。

禅师用“念念”,为什么不用无念二字?是要告诉我们修行人,“无心”不是压念不起,念头的起灭是正常的,哪个活着的人没有意识思维没有念头呢?而是念头来了不管不问,不招呼也不去拒绝,是不迎不送,不拒不迎。用内观的功夫守一不移,自然“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

多了“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

如果你真在学道,就必须要“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

把学佛的心理放下,佛法只是告诉你了佛和菩萨们发现了自有真如,通过无心的修证,得到了经验,获得了无心的方法,你既然已经知道了,也已相信了,在我们具体落实上,就不要再起一个什么心背着知见去学佛。要放下对佛法的知见,所谓得意后行则须忘言。

“唯学无求无著”,如果说要学,就学“无心”。

“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这里对修行中的求与著作出了用功的指示:不造作就不会起求心,妄想就不生。不著于个人外来的和积存下来的知见,本有真如就不会被因知见而遮住现前,所谓不灭。

我们要知道一个道理,要真正地明了佛的本意,一大藏教中所说的热门极了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什么呢?“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

这些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法门,只是为了教化之用。教化的意思,就是让人明白,让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了解清楚了,不什么事也没有了吗?

要从总体上去认识清楚,不要钻在法门时,钻在故低堆里出不来。

要有中国人独特的归纳思维能力,如果不归纳出总体上的思路,佛法还怎么个修法呢?生命还怎么了断呢?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我们本来的真如佛性之体上,无一法可立,相对不生,万缘俱息。离妄想即是最高的法。能够达到“无心”事实知行合一的人,就是佛。只需除了烦恼,还有法不法的呢?

烦恼,即是指的妄想,发生在个人身心上的不安宁觉受。

正是:行中自无一语说,但到无心即是佛。只因慈悲接迷人,话说江海一箩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