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隆洼文化玉器的起源和工艺探讨(上)

 益运居 2015-10-29




中国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古老的制玉技术以此为中心向周边传播。往东北方向,是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松花江流域,在中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原为大清帝国领土,女真人的居住地之一)均发现了最古老的玉器。往东方向,跨过日本海,在日本本洲岛西岸附近的桑野和三引遗址也发现了同类的玉器,不过,它们的年代均晚于兴隆洼玉器。



1992年揭露成排的房址(东南——西北)。



1992年用热气球高空拍摄聚落的环壕及房址(北——南)。



1993年发掘的探方(东南——西北)。



兴隆洼遗址第117号墓。



1992年秋,从兴隆洼遗址发现了第一对玉玦饰,出土在117号墓人头骨的两侧,据此确认早期的玦饰就是耳环。



兴隆洼遗址第135号墓。


1994年十月一日从135号墓出土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玦饰中最宏大的杰作,堪称“玦王”。



兴隆洼聚落首领式房址(180号房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奇观:也就是墓葬和房屋在一起,然后是人与他心爱的动物埋葬在一起。在这位墓主人的身边,是一公一母两头猪。





兴隆洼聚落首领式墓葬(118号墓葬)。118号墓是所有居室墓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墓主人是五十多岁首领式的男性猎人,随葬品丰富,主要包括:主人生前爱用的狩猎工具,一些刃部嵌有骨梗石刃镖,共伴出土715件细石叶,为骨梗石刃镖刃部更新的备用,可供死后长期使用。骨梗石刃镖很可能主要是一种狩猎的工具,显示狩猎经济占一定的重要性。生产工具有木工用石斧、随身穿孔用骨尖状、刃器和饮用的陶杯。此外,还有一对玉玦耳饰及石管项饰。右手背上压著圆蚌饰,似为法器。人骨的右侧,放置一对完整雌雄的猪,具有明显祈求猎物繁盛之意(或者作为种猪带去另一个世界)?



兴隆洼118号墓葬出土遗物:1、骨尖状器;2、细石叶;3、厉石;4、骨镖;5、石斧;6、石管;7、玉玦;8、陶杯。



兴隆洼遗址面积达50000平方米,是现今所知兴隆洼文化中期最大的中心性聚落。



遗址从地表可观察到房址灰圈遗迹(图中灰暗的部分。北——南)



兴隆洼遗址七号墓。M7主人为约25岁男性,左肩和右肱骨各出土一件玉玦,胸部及右腕出土以人头盖骨制成的牌饰。



兴隆洼遗址四号墓。M4主人为女童,头骨立置,周围散落很多石管,右眼眶内嵌入一件玉玦,另一玦出自填土。



四号墓小女孩的头骨,她的项圈和她戴的耳环。不知什么原因,一只耳环(玉玦)掉进了头骨的眼窝之中。出土时,头骨是竖放着的。



距今约8000年前,我国东北及俄罗斯东南部一带,均流行平底筒形罐与半地穴居住房址的组合,其中以兴隆洼文化中心性聚落的规模最为宏大。图为兴隆沟第一地点东区10号半地穴房址及出土平底陶器群。



这些陶器很原始,海南的黎族妇女仍在使用这样的工艺制陶。



兴隆洼和兴隆沟遗址的位置。兴隆洼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1983年至1993年,先后进行过6次发掘,揭露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共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180余座,灰坑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同时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以及兽骨、人骨、植物遗骸资料等,由此正式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年代为8200——7200年)。兴隆洼聚落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和围壕等全部居住性遗迹的史前聚落。

兴隆沟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东南距离兴隆洼遗址13公里。1982年初冬发现。1998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联合进行复查,确认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第一地点位于兴隆沟村西南约1公里地的坡地上,发掘前地表可以看到成行排列的灰土圈,春耕过后灰土圈尤为明显,共确认灰土圈145个。所有灰土图均沿东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三区紧邻,但又各自分开,布局清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聚落。2001至2003年对部分房址遗迹进行重点发掘,共揭露面积5600余平方米。



229号房址北部。居住面出土玉玦、鹿角及陶罐。



兴隆沟遗非环壕聚落地表呈现的房址灰圈遗迹。



内蒙古白音长汗遗愿环壕聚落。这些环壕可能起到防止洪涝以及外敌入侵的作用。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非环壕聚落地表房址灰圈。



兴隆洼遗址第一期陶器群。



兴隆洼遗址第一期遗物:石磨盘、石磨棒、石产、石刀、鹿角、骨匕、骨锥及牙器。




居室葬: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西北部。居住面出土男女及小孩4具人骨及大量陶器。



兴隆沟遗址5号房址西南部成组兽头。包括12个猪头和3个鹿头。兽头前额多数有人工开孔。



小河西文化石磨盘、石磨棒(榆树山遗址)及环状石器(西梁遗址)。小河西文化因敖汉旗小河西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经过正式发掘的同类遗址有敖汉西梁、榆树山等,其年代距今8500年以远。



小山遗址出土赵宝沟文化陶尊形器及石斧。赵宝沟文化因敖汉赵宝沟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经过正式发掘的同类遗址还有敖汉小山、翁牛物旗小善德沟、林西县水泉等,其年代为距今7000——6400年。



内蒙古红山遗址。红山文化因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该遗址早在1935年由日本人进行发掘。1954年尹达先生在其著《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同时还阐明了红山文化在研究长城南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相互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或墓地主要有赤峰西水泉、蜘蛛山、敖汉旗西台、巴林右旗那斯台、喀左县东山嘴、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的年河梁等,其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



兴隆洼遗址176号房址内埋入117号墓。墓主人两耳侧出土玉玦一对。填土内有条状蚌饰和人面形蚌饰。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石饰物。



泰国曼谷国家博物馆内展示赤陶双人妇女像。前方妇女穿戴一对玦饰,耳拉长及两肩,是现今所知年代较早玦饰穿戴最写实的例子。



民族学者调查黎族金属大耳环穿戴方式。测定海南省乐东保定村黎族妇女陈扣良女士耳垂上开孔的长度。陈扣良女士耳上穿戴银制耳环的状态。



俄罗斯阿尔泰Denisova洞穴出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8000年前饰物。



二十世纪初日本考古学者在大阪国府遗址女性头骨侧发现一对玦饰。



海南乐东保定村王色开女士耳垂。耳垂及肩,三次被拉断。二十一世纪初的海南黎族,仍留下我国最后一代耳垂状似鸡肠的女性。



兴隆洼遗址117号墓出土的一对玦饰。




兴隆洼遗址135号墓出土的一对玦饰。



兴隆洼遗址142号墓出土的一对玦饰。



兴隆洼遗址118号墓出土的一对玦饰。



兴隆沟遗址7号墓出土的一对玦饰。



王家营子水泉出土玦饰。


中国和日本考学者模拟上古工艺对玉石进行沙绳切割的实验。


线切割实验考古与玉玦饰玦口方式的确认。

a实验一:砂绳由侧沿单向切割。切割后玦口的形态。

b实验二:砂绳由内向外切割。切割后玦口的形态。

c日本桑野遗址出土的一对玉玦饰KW65、66的玦口制作,与实验一切割方式相同。

d俄罗斯Chertovy Vorota遗址一件玦饰玦口制作,与实验二切割方式相同。



东亚玉石线切割技术分布示意图。史前线切割技术在东北起后,再向四方扩散。目前对玉器线切割技术分布的北限认识不多,至少包括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及滨海洲一带。西面在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3300bc)及长江上游表铜时代(1000bc)也有些发现。南限方面则较明显,其界限大约在长江以至岭南。东南亚中南半岛以至菲律宾和台湾都并不在线切割技术范围之内。



一、采集原料及开片

目前尚未发现过兴隆洼文化玉作坊,对玉器原料采集兴开片技术所知甚少。以玉料来源说,按肉眼鉴定,兴隆漥文化玉块主要是岫岩闪石玉。玉料开片方法,有可能是采用了直接打击或以线切割等技术。



二、琢磨毛坯

玉料开片后进一步以打击、琢製和研磨技术,修整出椭圆形的毛坯,两面研磨平整,周沿琢磨圆滑。兴隆沟遗址7号墓一对和兴隆漥遗址117号一玦饰两面,都保留原毛坯的平面部分,表面上留下较粗交错的擦痕,是制作毛坯时由砺石研磨留下的痕迹。 玦饰最后抛光阶段并没有将这划痕消除。



三、中央穿孔

玉块的钻,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加工。撃其中可以确认两面琢击敲穿中孔,或以宝芯钻打出小孔后扩孔两重方法。前者用于环状玦饰;后者可见于管状玦饰。




兴隆漥文化一期玦饰。中孔两面的内沿上,可见密集的点状疤痕,是对向琢撃穿孔留下的痕迹。



四、内沿修整

玦饰中孔透穿后,中孔的周伟需要仔细加工研磨。一般可以采用手持砺石加工。上图内沿仅可见道环状研磨痕,是修整内沿的痕迹。




五、玦身抛光

玦饰表面全体都经过抛光。兴隆漥遗址108号墓玛瑙玦饰可见表面抛兄后呈现镜面的光滑效果。在抛光后才切割出玦饰玦口。




六、切割玦口

将环一端切割出缺口,亦称玦口,是环直接穿挂在耳垂上的一种设施。按玦切割技术可分为片切割和线切割。




I式片切割

兴隆漥玉玦口片切割,可能是以锯片带动砂粒切开玦口。按玦口切割方式不同,片切割分为两式。l式片切割以锯片从环的侧面向另一面切割接近底部,又从对向另一面补充完成切割。切割面两面相夹空间呈V字形。兴隆漥遗址135号墓玦饰口,两面切割平缓,不见明显起伏波纹。



线切割技术

线切割是指以种柔性砂绳切割工具,通过拉动绳子以砂往复磨擦被切割物而达到切割的效果。目前,从兴隆漥文化玉器中,仅从玦口部份可以确认线切割技术的存在,玦口切割表面保留有弧状切割线痕。由于玦口线切割方向不同,线切割可以细分为几种方式。



兴隆洼遗址108号墓出土的玉髓玦饰。


兴隆洼108号墓与476号灰坑出圭的玉玦饰。



兴隆洼遗址135号墓玦饰玦口的侧面和正面。



Ⅰ式线切割。由环的侧面完成切割。如兴隆洼遗址130号墓一对玦饰都是Ⅰ式线切割玦口。



王家营子水泉出土玉玦。

玦口Ⅱ式线切割。由玦饰内沿向外方向拉动砂绳切开玦口。玦口切割面上留有明显状切割痕。



兴隆沟遗址七号墓出土一对玦饰。



玦囗均为I式线切割




兴隆沟遗址4号墓人头骨右眼匡内发现的玦饰。




玦口为Ⅰ式线切割。



兴隆洼117号墓玦饰。线切割出口的部位,以厉石研磨加工。




兴隆洼遗址142号墓管状玦饰。中孔的完成估计经多次扩孔。



兴隆洼遗址118号墓一对管状玦饰



兴隆洼遗址142号墓一对管状玦饰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管状玦饰半製成品


一侧可见沟状设施,是线切割进行前的一项预备工序。在玉器平滑表面上线切割难以固定加工,砂绳容易左右游动。预制沟槽有固定线切割位置的作用。




浙江河姆渡出土玦状坠饰。以线切割开口,未完全切开玦口,由玦饰转化为坠饰的一种变化。



江苏祈头山遗址出土马家滨文化时期几种不同的玦饰。(距今7000~6000年)



兴隆洼第一期文化出土玦饰,是我国现今所知最早的玦饰。



中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饰。 (距今8000年前)



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玦饰、玉珠等。这可能证明了古兴隆洼人是十分了不起的航海民族,他们在7000多年前即沿着海路进入长江流域,长江玉器文明发端于此。



中国浙江塔山遗址出土的玉器。遗址在浙江省象山县丹城塔山东南麓,依坡濒海,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多年。



俄罗斯滨海地区Chertovy Vorota洞穴出土的玉器,该遗址距今约7000年。



日本三引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到这些玉石器与兴隆洼文化的渊源。



日本本洲福井县桑野遗址出土的玉器,距今约6500年。兴隆洼人东渡日本,成为日本最古老的原居民族之一。



日本青森县朝日山遗址出土绳文晚期前段翡翠勾玉,展现浑石玉的翠绿如生命萌发,是东亚早期崇尚绿色的共同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