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写作指导系列(二):确立线索技巧

 独步银河 2015-10-29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浑然一体。那么,怎样确立记叙的线索呢?


一、以实物为线索


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如果把这个人所做的事随意选入材料中,往往会犯材料堆积、凌乱的毛病。如果确定一个实物为线索,尤其是人物珍爱的实物,围绕这样的线索组织材料,全文就会中心突出、布局紧凑。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是一篇作者怀念奶奶的文章,讲述的是祖孙两人的回忆和爱。奶奶所有的活动都在海棠树下,海棠树不仅是线索,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抒发感情的媒介,是将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的“彩线”。

写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几件事的时候,用确定的实物为线索,可以将人和事都集中在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以事件为线索


我们写记叙文,通常是写较为简单的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要写的人物、事件、情节串联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是某一事件的见证者或者参与者,这就突出了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

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以儿时母亲对“我”的教育为线索行文的,请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两段是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前一段着重于记叙,写母亲作为“严父”对“我”的严厉教育以及惩罚的内容;后一段着重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表现母亲的严厉和爱。前一段开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后一段结尾“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二者遥相呼应,结构圆融。两段综合运用记叙和描写手法,既表现了母亲的严厉,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刻的爱。

我们写人物,尤其是写母亲,往往写两件事表现母爱就完了,但是两件事若没有什么联系,就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如果能像胡适先生这样确立一个线索后,再组织材料,那所写事件就容易串联为一个整体,文章中心就更突出,结构更浑然一体。


三、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写记叙文时,如果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比较容易让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情感丰富。比如写亲情,由“反抗、反感——沟通——互相理解——为之感动”这样一条轨迹来写,明显比平淡地写亲情之爱更有张力和吸引力;写友情,如果按照“要好——误会引起反感——误会消除,重归于好”这样一条线索来写,情节就跌宕多变,情感也更真挚丰富;甚至写托物言志类作文,如果一开始写对“物”的误解或是写“物”的不起眼,到最终赞扬“物”,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变化,一经对比,“物”的品质也就自然彰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优秀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比如《藤野先生》有明暗两条线索。但就我们写简单的记叙文来说,最好只确立一条线索,这样写出的文章更干净利落,更能突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优秀例文


记忆里的煎饼


太姥姥八十多岁了,一日三餐还是自己下厨。姥姥也没办法,毕竟太姥姥做饭的水平没人比得上,不过姥姥、妈妈和我最馋的还是太姥姥摊的煎饼。

姥姥记忆中,她小时候最喜欢看太姥姥摊煎饼。一盆玉米面和水调成的糊糊,一小碗油,一个锅,几块砖摞在一起围成一圈露出一个小豁口,便是一个简易的灶台。太姥姥在锅上放一点点油,舀一勺面糊放在锅的中心,然后用铲子轻轻向四周摊开……一张像纸一样薄的煎饼就摊好了。可是转眼之间,太姥姥就会摊出一大摞煎饼,香气会弥漫整个院子甚至飘到大街上。

妈妈小时候跟着太姥姥长大。那时候,家里条件好了,太姥姥开始用玉米面和白面按照一定比例调和成面糊,还在面糊里加入葱末、十三香和几个鸡蛋。常常是她摊一张饼,妈妈卷起来吃一张。妈妈常说,太姥姥摊的煎饼里有玉米的甜香、鸡蛋的鲜香、葱花儿的清香,还有一种面将煳却未煳的脆香。太姥姥摊煎饼的技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可惜妈妈始终学不会太姥姥的绝技,每次摊的煎饼要么太厚,要么太薄,碎成一片片的,要么就是加入的调料太多,味道太重。我还是喜欢吃太姥姥摊的煎饼。不过这时候,太姥姥已经开始用小米面做成的面糊了,还在面糊里加了鸡蛋、葱末以及碾成细末儿的火腿,当然也少不了香油和调料。露天的灶台也早已换成了现代化厨具。太姥姥总是一边摊着煎饼,一边看我大口吃着,并感叹道:“日子越过越好了,煎饼也可以变着花样做了。”

太姥姥说,以前喜欢摊煎饼,是因为家里穷,可以用最少的玉米面和上水,让家人吃饱;现在喜欢摊煎饼,是家人喜欢吃,看着我们吃,她就感觉很幸福。

姥姥和妈妈总说,小时候日子虽然过得很苦,记忆里最鲜明的却是太姥姥摊煎饼时的样子以及煎饼的香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