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电影网专稿 暑期档过后,内陆影市从一个小低谷大踏步迈入了国庆档:9 月 25 日《港囧》上映,掀起了第一轮观影热潮,《九层妖塔》接力,合力将 10 月 1 日的大盘推上 3.1 亿高点,就在两片拿到 " 既定剧本 " 高歌猛进收割票房的时候,单日票房冠军却 " 意外 " 在 10 月 4 日易主——原本不起眼的《夏洛特烦恼》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随后呈现出碾压同档期影片的实力,以 7 天 5.58 亿的票房称霸国庆档,目前该片的累计票房已突破 10 亿大关,在十一后的一个星期里还能保持着极高的热度和讨论度,且不说是否涉嫌抄袭,但至少有人会为此 " 大动干戈 " 长篇深扒再次掀起又一轮网络热议。 又是一匹黑马,又是一部喜剧。从今年年初,《澳门风云 2》后来居上制霸春节档,到《战狼》、《左耳》火爆一时,再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路逆袭、《煎饼侠》赚的盆满钵溢,黑马影片间歇性爆发,层出不穷。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黑马电影又有哪些特点,谁又会是下一个《夏洛特烦恼》呢? 黑马电影频出的原因黑马电影的出现与国内市场持续向好关系很大。今年前三季度总票房达到 327 亿,全年总票房有望突破 400 亿,而 2005 年的全年总票房约为 16 亿。当年的票房冠军是《无极》,1.81 亿的票房占到全年票房的 11% 以上,年度票房排行榜 top10 吃掉了全年一半的票房,而今年暑期票房冠军《捉妖记》(24.38 亿)大约只能占到全年总票房的 6%,本年度实时票房排行榜 top10 票房总和约为全年的三分之一。票房总量的增加和卖座影片票房比例的降低给了中小成本影片更大的生存空间,中小成本影片在数量上与类型上取得了进步。 票房的增长意味着更多的观影人次,更快的观影频率。市场与观众的关系是相互的,新观众的加入、保持老观众的消费热情是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根基,而电影也在重塑观众的口味与消费习惯。看电影不再是逢年过节才有会有的消遣,而是成为极其日常的消费方式,一年看一部《英雄》、半年看一部《无极》都是过去的事儿了。观众的观影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产生强大的消费惯性,这就要求市场上不断有新片出现,频繁地讨好眼球。 口碑效应在今年显示出了威力,好口碑往往成为黑马影片杀出重围的利器,烂口碑会让商业大片后续乏力。如今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社交方式,让小团体 / 部分观众撬动大众消费成为可能,意见领袖的 " 真知灼见 " 和大多数观众的从众心理能够左右一部电影的前期口碑,足以保证一部黑马电影在上映周期内 " 零差评 "。《战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的评分居高不下,都是一时的口碑之作,至于片子的成色到底如何,也许数年之后才有定论。黑马电影的特点 《战狼》是军旅动作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动画,《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是喜剧,虽然黑马电影的题材不尽相同,但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集体主义、情怀和草根。这三种东西都有很大的群体性,与观众所受的教育、人生经历与生活语境有很大关系。单以草根喜剧来说,《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就很符合现在的语境,互联网文化是草根文化,也可以说成是屌丝文化,这两部电影的笑点也只有浸淫于互联网的人才能 get 到,大鹏 " 看胸识柳岩 "、说柳岩的 " 胸是自己的,不用借 ",不刷微博、不看网易新闻的人估计不会笑。 我们将范本扩大来看,看那些商业表现超出预期的电影——《捉妖记》、《澳门风云 2》《哆啦 A 梦:伴我同行》,都是容易引发群体性生理反应的影片。内陆历史票房排行榜国产电影 top10 中,8 部是喜剧,3 部与《西游记》相关;对照近邻韩国来看,其票房排行榜本国电影 top10(《鸣梁海战》、《国际市场》、《老手》、《盗贼同盟》、《汉江怪物》、《7 号房的礼物》、《双面君王》、《王的男人》、《太极旗飘扬》、《暗杀》),能称得上喜剧的恐怕只有一部《7 号房的礼物》,内陆观众高度统一的审美取向恐怕也与所处的文化语境互为表里。搞笑即正义,观众现在看电影的目的还更多的集中在娱乐上面。上文提到,口碑是黑马影片的打破商业瓶颈的利剑,但好口碑并不是所有电影的开瓶器。无论是文艺片《闯入者》,还是警匪片《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好口碑并没有将其票房推进到爆炸的程度。所以,黑马电影都有一个群体性的入口,并且是一个符合当下语境的入口。 黑马电影能不能复制《夏洛特烦恼》可以说是今年最黑的黑马电影。吴京在电影圈有一些影响力,大鹏是互联网文化的代表,相比之下,开心麻花的的几个主创简直是处于半地下状态,《夏洛特烦恼》还要从《港囧》《九层妖塔》口中夺食,今天的成功用昨天的眼光来看是 " 以卵击石 "。 《夏洛特烦恼》是一部没有电影感的电影。所谓的电影感不仅指胶片的颗粒感与饱满的色彩,更多的是指对真实最大限度的还原。电影角色第一次面对未知空间与时间展现出恐惧、惊喜或是疑惑,要如同观众第一次看见一般。而《夏洛特》的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定时定量的投放包袱,三分钟一个小的五分钟一个大的,加上精心编排的台词弱化了电影语言。一个 " 如果我爸是王健林 "、只能在脑内小剧场上演的故事,被堂而皇之的搬上了银幕,在窃取了别人身份与才华之后还不忘嘲讽一番,并且使用了一种剔除了肢体语言、真实情感的段子语言。这不是想象力,这是撒癔症。得有人上去掐人中,才能让他醒过来。 搞笑即正义。观众乐了一切都好,可以忽略褶子比胸前红领巾更深、更皱的脸,没人觉得难受。对喜剧电影的创作其实国内观众要求并不高,似乎不需要卓別林、雅克 · 塔蒂,甚至金 · 凯瑞,只需要段子手和一堆尚未过时的段子就够了。在一个容量越来越大、中小成本影片生存空间更加广阔的市场上,拍摄一部新鲜的段子电影,用内部点映、全国巡回路演搞定意见领袖、积累口碑,再选择一个观影高峰档期上映,这似乎是黑马电影的一条捷径,兴许未来几年也会是这样。但为什么能获得票房成功的只有这几部?其实也还有其他的 " 意外 " 和 " 客观 " 因素,比如吴京的个人粉丝影响力、比如大鹏的网络属性、大圣众筹和涌出的自来水、再比如原本被看好的《港囧》上映之后口碑两极分化,无疑给《夏洛特烦恼》腾出了更多的票房空间 …… 黑马电影的套路都能摸索到,但也并不是人人都能行,天时地利人和,少一项都不行,能笑到最后的都是熟谙借力打力、随机应变的营销、资本运作高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