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江山携手 2015-10-30

学校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作者:肖远骑

两会上,不少教育界的代表、委员提出了“京剧进课堂、毛笔字进课堂”等建议,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但我以为这些都是表象的东西,目前学校最缺的是学校所应该有的文化精神!

早在10年前,我在上海的《教育参考》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哈佛的魅力与校园精神》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到哈佛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人才,它的魅力到底从何而来?答案就在于哈佛“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的校园精神!哈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让所有进入哈佛的“金子”都在毕业之后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哈佛的课堂上,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它没有正式的教科书,而是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要求学生理论与现实融在一起思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的“政治家”、“企业家”的角度去思考,它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精神的熏陶,从哈佛走出了6位美国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由此我们知道,只有注重培养“学校文化精神”的教育,才是最高的、最好的教育!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大学作了题为“君子”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这两句话后来被铸入清华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清华大学秉承了这种精神并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清华大学在中国的教育史、科学史上创造出了杰出的成绩。清华大学也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我们知道:学校的文化精神虽然不像学校建筑风格、技术装备那样显山露水,她是学校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较为稳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工作生活态度,她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师生员工的一切行为(对人、对己),工作学习态度、思维习惯、人际交往方式,等等。她直接影响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学校的文化精神无疑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她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这样说来,学校的价值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一切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办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教师真正认同了学校文化,才能逐渐被这种文化同化,才能在行动中把办学理念落实为具体的行为。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便没有卓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我期待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在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升起需要“他力”,更需要自身内在的驱动力。这个内驱力就是学校的文化精神!

今天的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人才,关系的是国家后天的发展。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关注学生的明天。在规划我们教育发展的今天,应该学习哈佛的成功经验,铸造校园文化精神,一旦我们的学校有了一种催人奋进,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我们就能以有限创造无限,以瞬间创造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