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走进生活的语文课 今天,学习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以往学习诗歌,学生都提不起兴趣,走进教室,我心时一直犯嘀咕:不知这节课会如何?这时,教室里不少学生在折纸飞机,有些学生折好的飞机向上扔。纸飞机来来往往,四处乱飞,看到这种情形,我怒气冲冲。忽然,我灵机一动,决定改变预先的教学计划,采用新的方式。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 生:(齐声)喜欢 师:好:母亲节快到,请每一位同学都折一只纸船,并且在纸船上写几句话送给你的妈妈。 (做纸船,这很容易,但写几句送给妈妈的话,则需要动一番脑筋,写什么呢,又是一番思索。看着学生认认真真、忙忙碌碌的样子,我刚才的不快,一扫而光。) 生:老师,做好啦。 师:同学们,都做好了吗?(学生点头)太棒啦!行动真迅速,谁愿意把写给妈妈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纷纷举手,满脸的希望)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妈妈,为了我,您的头发不再乌黑发亮,您的腰身不再挺拔;妈妈,为了我,您早起晚睡,辛勤操劳;妈妈,为了你,我一是努力学习,做一个让你为之骄傲的孩子。” 生:“妈妈,您为了我们这个家,辛辛苦苦地工作着,而我有时候不懂事,惹您生气,希望您能原谅我。” …… (听着学生声情并茂的话语,我的心也激动起来,想起了妈妈的种种好。看看学生手中的纸船,我讲起了小时候放纸船的事。) 师:小时候,当我心情不好时,就折一个小纸船,把它放在流淌着了西沙河里,希望这只纸船能把我心中的不快带走。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写纸船的诗《纸船——寄母亲》,体会一下冰心的纸船寄托了什么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熟读诗歌,并指名学生朗读。) 师: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试加以分析。 生:“我从不肯放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总是”表明不是第一次折纸船,而是经常了。 生:“我总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表明我很执著。 生:最后一段,不只是写了我思念母亲,还写了母亲也想我,否则,母亲怎么会梦见我的小白船呢! 师:说得多好!爱是相互的,思念也是相互的。那么,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思念母亲的心情。 生:既然冰心那么想念她的妈妈,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 师:问得好!这涉及到诗的写作背景;1923年初夏,冰心接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这次长途跋涉,背井离乡,使好受尽离别之苦。因此,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这首描绘离别之苦的诗篇。 生:冰心一定很爱好的妈妈吧? 师:好很爱好的母亲,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爱心、自然,只有“爱心”“自然”在那时得以重视;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梦见母亲而病愈。 生:我真同情冰心。现在,我整天生活在妈妈身边,一定要珍惜。 师:人类最永恒的爱是母爱,借用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们整天生活在妈妈身边,一定要珍惜它。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作业是为妈妈做一件有意义事,行吗? 生:(大声齐答)行! 教学体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也不应局限于教材,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新旧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生活处处都是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如何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何开发利用教材外以至课堂外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节课以景入情,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后,同学们纷纷说:“这样的语文课真有趣!”“今天的课上得真过瘾,动手、动脑又动口。”“今天是老师听我们讲,而不是听老师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