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西安关中书院联萃

 江山携手 2015-10-30
  关中书院,位于陕西西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杜应占、闵洪学,副使陈宁、段猷显为工部尚书冯从吾讲学而建于府治东南安仁坊。明儒冯从吾原讲学于城东南宝庆寺,因寺狭不能容,汪氏等特建此院供讲学。有讲堂6楹,匾题“允执”,左右屋各4楹,东西号房各6楹;二门4楹,大门2楹及亭、池、桥、阁等。冯氏在此主讲近10年。传阐程朱理学,四方从学者至5000余人。制定《学会约》、《关中士大夫会约》,并撰《关中书院记》。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毁天下书院,遭毁。崇祯元年(1628)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清康熙三年(1664)巡抚贾汉复檄西安府叶承祧、咸宁知县黄家鼎扩建牌坊1座,大门1楹,东设东廨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北竖小坊及二门、三门各3楹,匾题“继往开来”,中建精一堂5楹,置道统祠,祀黄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学、理学名臣。十二年,总督鄂善重修,聘李颙主讲其中,倡导自由讲学之风。李颙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这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李颙执教关中书院后,首先为书院制订会约10条、学程8条,对书院讲学的时间、礼仪、次第、方法、内容、目的以及就学士子每日必修的学习课程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书院以“讲学”为其宗旨。他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在学风上,李颙明确主张实行“明体适用”之学。要求学生做到文武兼备,博览群书,“上至天官、舆地,以及礼、乐、兵、农、漕屯、选举、历数、士卒、典籍,”无所不读。为此,他给学生开了“明体”和“适用”的两类书目。在明体一类所开书目有王畿的《龙溪集》、罗汝芳的《近溪集》、杨简的《慈湖集》和陈献章的《白沙集》,此后再列二程、朱熹、薛瑄、吴与弼,直至冯从吾等程朱学者的著作。在适用一类所开的书目有《大学衍义》、《文献通考》、《实政录》、《武备志》、《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十余种书籍。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实修实证”,达到“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希望学生学会“用兵”,因为经世之法,莫难于用兵,学者只知读书,对军事一无所知,造成民族沦丧受辱。雍正十一年(1733)赐帑银1000两,建为省城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巡抚毕沅重修,延进士汪祖启主讲。“不数载,关中乡会试中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谭钟麟订《书院课程》5则:“重躬行、辨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光绪七年(1881)巡抚冯誉骥附设志学斋于院东,购置图书并增加膏火。住院诸生讲习,日有札记。越数年,按察使黄彭年、布政使曾龢又立斋舍,并购书赠书院。时考课以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每月官课1次,获超等、特等诸生奖赏膏火,一等以下无奖赏;每月堂2-3次,院长主之。获超等、特等诸生可得膏火,无奖赏,一等以下无膏火。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升允改为优级选科及初级完全科两级师范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