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广州学海堂联萃

 江山携手 2015-10-30
  学海堂,位于广东广州。清道光四年(1824)两广总督阮元为课全省举、贡、生、监经解诗赋,创建于粤秀山。此地枕城面海,林峦叠翠,地极幽胜。依据诂经精舍遗规,订立《学海堂章程》。不设山长,选举学长8人,同理课事,各用所长,协力启导,但以拟题评卷为要。每季孟月初旬,由管理学长知会齐集堂中,公拟题目,加倍拟题选用,定期请题,轮流赴抚、督、学三署呈官长裁定,俟发出题目,即行印刷,分发题纸,限期交卷。学长分任校阅,评定甲乙,给予奖赏。初时,生徒无定额,十四年总督卢坤设立学额生童10名。教学重视个人志趣、特长。诸生于《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韩昌黎集》、《朱子大全》诸书中,各因资性所近,自选一书肄习,择师而从,谒见请业,以充其善,养其所长。重在自学,颁发课程簿,簿首注明习某书,内分句读、评校、抄录、著述4项,诸生按日填入簿内。各生可依个人程度各取1项或兼3项,但不论水平高低,“句读”均须认真断句,不得漏略凌乱,务求学风笃实,季课会日随课呈学长考核。不教制艺,“专勉实学”,以考据训诂之方法治经史,求经文史学切实学问之研究。提倡“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无征不信”之学风,成为当时考据学之最高学府,浦代广东朴学风气,自学海堂而大兴。道光以后,各书院虽仍注重制艺,但已有添加古学课者。生徒每名岁给膏火银20两,后因经费无出,遂暂停止。同治五年(1866)巡抚郭嵩焘查照旧章,恢复膏火,并添算学。学长周寅清等请以学海堂沙田加缴租银增广专课额数。自八年开始共举专课20人,兼举附课20人,以备补充。光绪十三年(1887)总督张之洞、巡抚吴大澂增设专课童生10名,只论学业,不论科名,与各生一律评定甲乙。又于季课之外,加设专业生月课,膏火、奖赏、会课饭食统由善后局给领。经费主要来自官拨田产、租银、捐款、年息等,较为充足。设刻书局,刻有阮元辑《皇清经解》,阮元著《揅经室集》、阮元选《学海堂集》、《学海堂丛刻》,明董斯张著《广博物志》,唐杜佑编《通典》,乾隆敕编《续通典》、《皇朝通典》等共1254册3334卷,刻书之多仅次于广雅书院。藏书亦甚丰富,堂右之文澜阁,收藏公置书籍,供课业者生借阅。历时80年,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废,改为阮太傅祠,祀阮元。所藏书籍版片均移交两广学务处,旋又移至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