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故事】开启岭南一代学风的学海堂

 哈哈狮的信箱 2021-10-30

  广州越秀山南麓的百步梯旁,曾经有一所汇聚了众多南粤精英的学海堂。

图片

  学海堂是由清代著名学者、时任两广总督阮元(1764—1849)于1820年创办。阮元仿其之前在杭州创建的诂经精舍,开学海堂,以经古之学课士子。1820年,他手书“学海堂”三字匾,悬挂在广州城西的文澜书院,并无实地。1824年,始在粤秀山半山古木丛中定地开工,主体建筑为学海堂山堂,附属建筑有启秀山房、至山亭、离经辨志斋等。

图片

阮元像

  阮元亲自为学海堂筹集办学费用,又个人捐赠白银四千两作为办学经费,并颁定《学海堂章程》。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学海堂不设山长,而是实行学长制。学长的主要职责是出题评卷,书院内的大小事务均由八位学长共同商议决定。书院开办初,阮元聘请德高望重的本省学者吴兰修、林伯桐、曾钊等8人为学长,各用所长,同司课事。阮元还亲自授课,给学生讲经析疑。学海堂前后共有学长55人,汇集了大量知名学者,成为广东的学术与文教中心,其确立办学宗旨和规章制度亦为当时和日后的书院、学堂所参照。

  学海堂倡导实学,教学内容以经史考证之学为主,通过音韵训诂,弄清古代经书中的本来意义,从而探求圣贤之道、治国之方。后又增加数学、天文历算等,一改近六百年来理学占据书院的局面。学海堂实行季课制,每一年分为四课,由学长出经题文笔、古今诗题,学员根据所出文题,查阅经书,登堂向学长请教疑难,然后写出课卷,最后选择课卷其文尤雅者结集刊刻。学海堂选择品学兼优的学员为专课肄业生,自选儒家典籍中一书学习,在众学长中择师而从,类似当今之博士生挑选导师。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学海堂还举办“雅集”学术活动,邀请社会名流、文人、学者参加,交流学术和思想,盛极一时。学海堂除设有藏书室外,还刊刻了大量有关教学图书,其中,《皇清经解》(又称《学海堂经解》)集清代经学整理研究之大成,规模宏大,广为印行,对推动广东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图片

  学海堂开启了岭南一代学风,开阔了广东学人的视野,聚集并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广东的学术地位,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1820年创办至1903年停办的80余年间,学海堂专课肄业生260人,陈澧、谭莹、廖廷相、桂文灿、梁启超等都是学海堂的优秀毕业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