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书院对联集锦

 江山携手 2015-10-30

隆中书院

  隆中书院,位于湖北襄阳隆中风景区,据《襄阳府志》载,“隆中书院在城西三十里隆中山”,“元建书院以祀”。有人说隆中书院建于元至正年间,不知何据。到明代成化年间,吴缓视师荆南,重修武候故居时,写了一篇《隆中书院记》,但记中未言及教学事宜。后毁。1987年重建,有静砺堂、致远堂、古隆中陈列馆等建筑。

汉末三分鼎;
隆中一卧龙。

  • 费新我题隆中书院

 

半月溪小,能映五分明月;
藏书楼高,堪集九州奇书。

  • 仲耘题隆中书院

耕畎体民情,兴利除弊开陇蜀;
读书明法理,弃宽取严载春秋。

  • 张开张题隆中书院

天下三分,叹吴魏江山已无半壤;
隆中一息,与羊樊祠庙并足千秋。

  • 薛夫彬题隆中书院

佷山书院

  佷山书院,位于湖北长阳(今土家族自治县)。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县朱登俊建。后倾圮。雍正三年(1725)知县李恂修葺,并新建讲堂学舍,后亦颓倾。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李拔重修,并延师主讲,前来求学生徒甚众,致讲舍不能容,于是建辨志堂,其前为寻乐堂,其后为道统祠,又建旁舍2间,并书白鹿洞条规于壁,以督生徒。嘉庆八年(1803)改为龙神祠,而以和公祠为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范炳监及县人刘文源等以旧书院址为斋房。

教化行而风俗美;
师道立即善人多。

  • 清代李拔题佷山书院

争消长于晷刻,旦昼何浊,夜气何清,即只是人禽境界;
辨义利于毫芒,徇人则虚,为己则实,到处见舜跖关头。

  • 佚名题辨志堂
 

钟山川之灵气,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快今日怀瑾握瑜,郁郁彬彬,无非士林翘楚;
沐朝廷之教泽,乐正造士,司徒选士,愿他年分道扬镳,师师济济,尽作王国羽仪。

  • 佚名题院舍

寒溪书院

  寒溪书院,位于湖北鄂州。

苏子亭前,暖阁春风薰笔迹;
陶公井上,寒溪夜雨杂书声。

  • 徐品超题寒溪书院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湖北鄂州。

等寸阴以惜金,日就月将成大业;
作干城而卫国,崇山隽水萃英才。

  • 民国朱羽阶题紫阳书院

看杏林中春色;
闻桂苑里秋香。

 

文运顿开奎璧府;
光芒直射斗牛墟。

千古衣冠歌硕德;
一庭花木颂宜春。

义声永播樊川地;
学术遥承婺水风。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位于湖北阳新东湖堤。原为宋谢枋得读书处,后建叠山祠,人称其地为谢公埻。明弘治十二年(1499)知州胡瀛迁祠于学宫北,又迁于学宫东;嘉靖十九年(1540)知州吴希贤改建,万历四年(1576)知州杨士元拓广其地为书院,并亲为讲授、课士,来学者日众。清顺治十一年(1654)训导魏师段修。雍正六年(1728)知州黄澄、学正王升、训导杜世英等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学正谌潮、训导邓鹏等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训导张宝镒、州人易文蔚等修。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同治十年(1871)州人陈光亨等重修。光绪四年(1878)知州李辀捐廉增膏火。

知化穷神,才是尽头学问;
博义约理,此为手下功夫。

  • 清代万斛泉题叠山书院
 

读兵书惧战,读律书惧刑,读儒书战刑不惧;
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心田水旱无忧。

  • 佚名题叠山书院。李惺题四川丹山书院联与此相类

龙泉书院

  龙泉书院,位于湖北荆门。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州舒成龙建。大门3楹;中为讲堂3楹,额“育德”;附耳房6间;讲堂后名“启秀门”;门内座楼3楹,名“尺木”,上祀文昌;东斋4楹,名“敬业”;西斋亦如之,名“乐群”;楼之左右耳房各2楹,规模略备。后东偏拓地为荆园,西引泉为方塘,其水由大门右穿入书院,绕荆园,仍至方塘,清澈宜人。北为坊塘书屋5间,前为石桥,两翼各3楹,东为寄畅轩,西为会心轩,池中筑石方台,为作卷棚3间,名洗心堂。筑小山,广植花木,山上有听泉亭,对山有东山草堂,环草堂有东山别业;前有廊建“春华”、“秋实”二馆,又建射圃绎志园等,为诸生学射及游艺之所。道光六年(1826)知州郎锦骏修,同治六年(1867)知州恩荣、九年知州王庭桢再修。捐修脯银240两聘李竹洤主讲席。官师按期课试,加以奖励,因从学者众,又开荆园隙地,建斋舍5楹,称“书声泉韵之轩”;建跃渊阁,为诸生“藏修息游”之处。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简易师范学堂,二十四年改办中学堂。

龙门开处书声雅;
泉水源头翰墨香。

  • 夏惠元题龙泉书院
 

泉石间得少佳趣;
二三子当惜寸阴。

  • 郎锦骏题白鹤亭

郑公书院

  郑公书院,位于湖北京山。原为敬业书院,相传为明御史郑澹石读书处。

先知图太极;
遗绪畅南台。

 

异世同人,莫负声名归地下;
千秋一日,好悬心事向天中。

京山学宫

  京山学宫,位于湖北京山,为官办儒学,相传始建于汉代。

成德达才,千古庠序垂典训;
居仁游艺,一品朝廷作命官。

 

德配天地,天老地荒德常在;
道冠古今,古往今来道无穷。

凤鸣书院

  凤鸣书院,位于湖北嘉鱼。始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后知县谢颍元、黄通理、史湛等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知县武镇西以其地狭窄又近市集,遂改法华寺为书院,并捐资重葺,光绪三十一年(1905)邑绅就其原址东后街改建高等小学堂。

此地驾赤壁乌林而上;
其人在苍松白露之间。

  • 清代郑兰陔题凤鸣书院
 

此地挹湖山之秀;
入门与圣贤为徒。

  • 清代郑兰陔题凤鸣书院

天门书院

  天门书院,位于湖北天门。元代知县贯阿思南海牙建于天门山麓。元初,其址原为一田姓州民著述处,“傍邻獠峒,职教罕至,榱栋摧腐”,“租入单寡,士无以养,名存实废,靡所为教”。适知县贯氏欲兴学校,田某后人田怀德“愿输材力,迁而大之”,“乃度地于澧水之阳,天门之麓”而建成。“宫庙宏敞,阶序整峻,讲肄厝窜,具治勿遗”。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李飞云购屋改建于西成门左,“门对青阳,背城面街,营堂室三十有奇,器具称是,洪敞深邃”。李作碑记言:“所以学为人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十际五常随处体验”,“岂章句之谓乎?”“学者若不自检摄,日习剽窃,智巧相高,嚣薄相尚,责人明而责己昧,靦然人世犹空碑耳”,“孔孟心源,儒先家法,表里内外,本末后先,是所望地正之者。”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方遵辙、二十五年知县王希琮修。

天上麒麟原有种;
门前桃李自成春。

   

某书院

  失书院名及位置。

玉沙瑶草连溪碧;
金菊寒花满院香。

  • 民国刘受槐集句题某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墨池书院 位于湖北宜昌。相传其地为晋郭璞、宋苏轼洗砚处。明弘治七年(1494)知州陈宣曾建墨池书屋。清康熙间知州宗思圣改建为书院。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陈伟重修,道光八年(1828)知府程家颋以其规模甚小,捐资倡修,得官绅捐钱3万贯,“拓旧基而广之”,“阅八月而竣其事”。建讲堂3楹,阁3楹,崇奉祀、藏经籍;斋72区,传终之馆,储积之仓,厨灶伺役之舍悉具;置田征租630石,为生徒之食;储钱1.5万贯出典生息为膏火之资。又购书2000余卷藏诸阁,并刊章程及学规,每年延山长主讲,定生员,正课生40名,月膏火钱1400文,附课40名,月膏火钱1200文,由知府甄别,每年二月开课至十一月止;每月官课一次,堂课二次。十四年程家颋又酌定考取前50名生监,月每人给住院食米3斗。同治三年(1864)知府聂光銮又酌增食米钱和住院食米。原有童生20名,后并入六一书院。宣统二年(1910)改为宜昌府中学堂。

  青阳书院 位于湖北通城。北宋元丰间知县邹余曾于此建资深堂,明嘉靖十六年(1537)巡抚顾璘建书院。明末倾圮。清乾隆九年(1744)本县绅民重建,五十六年廪生胡开钦、布政经历吴家秬和监生黎鸿、吴芳黻、生员程昌元等修,道光十四年(1831)知县饶拱辰修,并作记。二十一年毁于兵。二十二年武昌知府明善率县人郭亦棠、雷自昭等修。咸丰四年(1854)复毁。同治六年(1867)知县卢煊修,光绪三年(1877)知县翁铨修,四年知县诸可权得年未弱冠应童子试之葛生及其母捐资之助再修。

  文忠书院 位于湖北光化(今属老河口)。创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祀宋代乾德县令欧阳修,后遭水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郑蔓迁建于县城。万历元年(1573)知县陈其范移至新城内迎晖街。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毁于火,知县王悰改城南马窟山登云佛寺为祠,续祀欧阳,而城内旧址及田、租等尽为豪猾吞没。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李飞云谋复建书院,购得邑人萧辉阜城街租宅一座。十四年建成,“一时堂斋庑膳及门窗床几之属,无不灿然大备”,更名“复文”。又得廪生李正幹母舒氏捐纺绩银50两,置备《十三经》、《二十二史》等书。道光十年(1830)知县谢坤为设考棚,因拓书院故址修讲堂3楹,左右厢房6间,大堂3楹,左右耳房2间,堂下东西考棚9间,前设屏墙一道。书院除岁科两试外,生童肄业如故。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七年署县事汪铭重修,八年知县吉临又募捐修考棚,每间置号桌3、号凳3。光绪二十九年(1903)就文忠书院基址改建高初两等小学堂,附设初等农业学校。

  山谷书院 位于湖北松滋。同治县志作松邑书院。元代傅琼建。后废。清乾隆四年(1739)知县艾恩荫捐建,题额“山谷精舍”,刊有碑记。道光二十三年(1843)县令姚国振增建后堂3楹,县绅赵运炳、胡大中捐买院左民房以增置斋舍井泉厨房浴室等,咸丰十年(1860)毁于水,时山长罗有文及赵运炳劝募重修,知县汪维诚亦捐资筹款乃成。因面对鸣凤山,更名“鸣凤”。计头门3间,左右房各一,次为二门,左右厢房各一,上为站厅,再上为讲堂3间,后堂3间,又后堂3间,前有讲堂面东,为养正堂,堂后左右直房各一,再后为厨房2间。外有围墙,种植花竹以为园。

  清江书院 位于湖北宜都。原在清江北白洋驿后,为元人文璋读书处。明正德间县人何文玺以其址筑屋3间,知县江朝宗题名“北山书院”。后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陶师文改建于学宫左侧空地,更名“清江”。万历二十六年(1598)知县王之栋重修,易名青石馆。明末被毁。清初移建于迎薰门内,年久坍塌。咸丰十年(1860)知县徐有季等重建。计有院门、讲堂、左右斋舍40余间,后有山长馆舍3间,上有藏书楼。光绪六年(1880)知县傅文炳重修。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郧山书院 位于湖北郧县。明嘉靖二十六年年(1547)巡抚于湛建于县城东北。万历十四年(1588)知府沈铁增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守道鲁之裕因书院坍塌而重建之。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张世芳重修,四十七年知府曾恒德再修。嘉庆二年(1797)东西斋舍多有倾圮,知府王正常补葺,改名“龙门”。道光三年(1823)学政杨怿曾移建于旧通判署址,仍复原名,又查明乏膏火,乃拨银两归书院发典生息,以供膏火。艾浚美作记勉励书院生徒“砥德而砺行”,“敦本而尚义”,“不溺志于词章,不营怙干利禄,不逞才以越制,不饰智以驽愚”,后知府李羲文修理讲堂学舍,咸丰九年(1859)知府李宗涛又重修,同治六年(1867)知府金达修葺墙屋,不久圮于水,斋厨无存。八年金达又废三元宫而迁书院其中,并增扩堂馆斋舍,置田产,增膏火。宣统三年(1911)改为中学堂。

  六一书院 位于湖北宜昌。明嘉靖四十四年(1569)知府李一迪得荆州守参政赵汝泉、兵宪李永年赞助建成,专祀宋欧阳修,亦课士其中。不久继任姚宗尧,立“六一书院碑”。后以“膏火无出,总费甚巨,惮于修举”,名存而实废。至清道光间因乏资金,不能廷师,举人双穗乃亲往课士。其后东湖绅士王永咅、永重兄弟捐资4000两,以充修膳膏火,修复乃成,其讲堂斋舍俱备,并议章程,原只专课东湖县生员,后生员拨入墨池书院,而将墨池童生并入,每年定正课生25名,附课士25名,均由知府甄别,自二月开课至十一月止。“閤郡童生皆与试焉”,“以补墨池、义学教思之不及,而裨益两学,储异日社稷苍生之望”。光绪三十年(1904)改模范高等小学堂。

  龙山书院 位于湖北江陵。明嘉靖中原建于城东,久废而遗址不可辨。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曹銮重建于试院东。西为诸生肄业之区,南为山长授业之所;上则师生庖廪次舍,中则山长退休偃息处。与院相邻为邑博士明伦堂。同治七年(1868)知县吕宪瑞修,讲习有所,膏火有资。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初两等小学堂。后接办初等商业学堂。

  岘山书院 位于湖北襄樊。创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原名昭明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知府万振孙扩建昭明书院旧址,改名“岘山”。仿岳麓、白鹿书院“规制恹廓,栋宇严整”,并购请经籍藏于中,有讲堂名“时雨”,二门名“萃英”,大门名“岘山”。二十年巡抚李祯改名武侯书院,中祀诸葛武侯,而废隆中书院。清代守道赵宏思、鲁之裕于此重修草庐遗址,并设祭田,书院遂废。

  大观书院 位于湖北监利。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李纯朴建,有讲堂3间,头门3间,后室3间,东两斋房各3间,其他如厨房等俱备。李纯朴《大观书院记》言其办学宗旨为“诸址子居斯、游斯”,“由下学以期上达,观六艺之广崇,穷道德之渊深。近稽廉溪,上溯洙泗,潜心圣学,寤寐性真”。倘“蔽于训诂,蔀于章句,寒于功利,是终乎卑陋,而不足以语君子之观矣”。清顺治七年(1650)知县蔺完瑝修,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程藻、县丞姚廷玉重修。咸丰九年(1859)知县唐景皋增修,“讲堂学舍,焕然一新”,并议定膏火章程。时生徒百有余人。光绪五年(1879)知县石宗建更名容城书院。

  摛珠书院 位于湖北随州。明万历初,原学宫迁至城内,知州王纳言即其遗址创建,初名汉东书院。计有前殿5楹,祀神农;后殿,祀先师;重门左3楹,祀有德于州县者;右3楹,祀乡贤;后建随珠堂,设斋舍数十楹,为士子读书之所。明末毁。清顺治十一年(1655)知州程文光修,乾隆十二年(1747)知州王云翔迁学宫于东门外,又以城内学宫遗址改建。十八年知州金嶒更名“摛珠”。道光五年(1825)知州窦欲峻又易名为烈山书院。后废。同治八年(1869)知州傅诗在试院东重建,仍复旧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崇正书院 位于湖北石首。明知府姚隆、推官吴天挺建,知县李棻修。后废。明张璧《崇正书院记》称其立学宗旨为“立其诚、修其辞、善其身、广其业”,并认为“守训诂者其失拘,谈性命者其失晦,趋功利者其失卑,矜文辞者其失浮”,其目的在“养材待用”。时称之“与濂溪、岳麓并峙”。

  沮江书院 位于湖北远安。远安县有鸣凤山,旧有鸣风书院,在旧城小西门内,《李石帆先生传》称“其建书院以为邑子弟课读之所”,“未知其为官为私也”。清康熙五年(1666)知县宋绎建凤山书院,“只传收其租以赈寒士,未及其他”。后岁久倾圮,仅存基址。道光五年(1825)知县唐方耀,用钱600串买谈姓东门街基地1所,拟建书院,因调任未果。二十五年知县熊宝书拟续成之,又因调任未成。二十六年知县梁光钊继其后,得全县耆绅捐助,遂兴工,至二十七年落成,中建讲堂,旁列耳房,前置龙门头门,后楼名“凤栖”,最后为斋房号舍,规模壮阔。因沮水流往城西南,遂名沮江书院。

  南阳书院 位于湖北均县(今属丹江口)。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州党居易建。县原有古南阳书院(不知建于何时),自被兵毁后,久不复建。康熙十年党居易来守均州,念诸生无“藏修息游”之所,而急谋设,乃“弃遗址之湫隘,择城南门正隅之地而创立焉”。多方捐资,“不费民间丝粟,而规制复极宏敞”。中建讲常,旁列两庑,设重门,厚筑墙,廨宇厨舍之类无不具备。又出资聘士子教授。同治九年(1870)知州朱宗涛修,光绪元年(1875)知州王培厚补修。宣统元年(1909)改办初等农业学堂。

  玉阳书院 位于湖北当阳。玉阳山原有四贤堂,明末毁,清康熙十七年(1678)知县俞廷瑞募资移建于南门内,名回峰书院。有头门3间,门内左右厢房各一,仪门3间,左右斋房各三;讲堂3间,名“丽泽”,上有文昌阁,左右夹房各一;堂后为宅门,门内有左右书房各三;后堂3间,名“主敬”,上有书楼。规模略备。提倡“敦实学,勿以雕虫为绝业,勿以诚意正心为迂读”。后渐圮。乾隆十六年(1751)教谕方璲、典史王廷相重修。稍复旧观。三十四年知县苗肇岱修,划拨闲田及义捐田共568亩,以其租为豆修膏火之资。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王朝枬重修书楼3间。咸丰十年(1880)知县任道镕改租银为租钱,酌定章程,就中拨出义学修金之资。同治四年(1865)知县阮恩光筹资1800缗,发典生息,作为以后增置田产之资,改名“玉阳”。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涂山书院 位于湖北京山。又名四公书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涂煜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储右文、嘉庆四年(1799)知县杨际清、十七年知县叶梅等修葺。咸丰四年(1854)知县杜嘉善易名“惠山”。六年知县裘绍箕、同治四年(1865)知县陈祖心增置膏火,光绪六年(1880)县人曾宪德、陈礼隆等修。

  紫峰书院 位于湖北宜城。明为社学。清初建启圣祠。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傅以新在西街建义学;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高遴增建讲堂,知府陈锷题名“鄢郢书院”。四十六年守道陈大文、知县萧凤诏迁于县城小东门内。嘉庆七年(1802)知府张溶变卖走私盐商之资产得银2300两,以2000两交典生息为师生修膳膏火之资,余用以修葺书院,更名“紫峰”。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咸丰六年(1856)知县薛元启增置膏火田,同治八年(1869)知县谢兰重修。

  穆清书院 位于湖北房县。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王璋建于万寿宫北,初名房陵书院。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黄之俊以其地狭隘,议移建,令贡生谢克纯存积历年学田租金,于四十八年移建城南。并增修头门、讲堂、后庭厢房及厨房、浴室等。后更名“穆清”,以面凤岭,又易名“凤阳”。光绪三年(1877)知县陈豪筹备经费,五年知县彭熙修。

  荆南书院 位于湖北江陵。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府邱天英建。中为乐育堂,稍西有讲堂、退省堂、敬一亭,东有私淑堂、雨化堂各2间,侧有射圃、井泉及厨湢等。又置田78亩,以供师生课读之资。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吴耀龙划拨龙州老淤田470余亩归书院。五十六年又划新淤田750多亩入书院,后嘉庆三年(1798)、道光五年(1825)、咸丰五年(1855),均有捐赠田银者。同治元年(1862)知府唐际盛重修,增加课额。光绪五年(1879)知府倪文蔚重修。二十九年(1903)改为府中学堂,内设师范及高等小学堂。

  魁阁书院 位于湖北钟祥。清康熙间知府吴肇荣建,岁久颇荒芜,然士人仍多相率会文于此。乾隆五十六年(1791)县人樊若谷、黄如楹等集资建讲堂3楹。自嘉庆始,每届岁科两试,县15名,拨府学10名。咸丰八年(1858)县绅民团练捐输银两,并请增加文武学额各2名。后屡有捐银请增文武学额者。

  上庸书院 位于湖北竹山。原为县府西之义学,清康熙间知县董绵祚建。雍正九年(1731)知县白云龙、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徐之瑜在文昌阁侧建学舍数间,三十八年知县彭悦桂乃改县东北文昌阁为书院,五十年知县常丹葵修葺。嘉庆元年(1796)毁于兵,知县范继昌改建于原学宫西。建主厅3间,题额“诚正堂”,为生徒会课处,中祀文昌像,并以“文行忠信”四字镌石嵌于上方,后楼5间,中3间为讲堂,厅左右各1间;其南为二门,再南为大门,各3间,前后两廊房共18间,为诸生住宿处,其后有月台,四周缭以砖墙。凡书桌椅庖湢等均齐备。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县周和祥及绅士陈杰祥等拓宽而为试院,改启圣祠。但仍为讲学之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高等小学堂。

  鹿门书院 位于湖北襄樊。清雍正十二年(1734)守道鲁之裕因原校士署改建,名荆南书院。有讲堂3楹,房舍20余间,“三郡之士,以时诵习其中”。不久屋宇倾圮。乾隆旧年(1739)守遭谢桩重加修葺,改名“鹿门”。“延名宿为之师而招诸生栖止焉;日有程,月有试,规模大略具矣”,一时“诸生至者踵相企也”。四十七年守道陈大文重修,分东壁、西园两院,增建正殿于讲堂后,摹唐吴道子所绘宣圣像刊石祀于其中,增拓廊庑改为24斋,名“经德、履道、尊仁、畏义、存诚、成性、修来、道积、含章、藏密、强立、力行、学聚、问辨、逊业、辩志、正诣、正业、念典、就将、博学、稽古、时敏、式圳”等。于东侧隙地添建讲堂亭榭,如景行堂、闻喜亭、寿岂堂等。又修整池塘,广植花草;其他如厨房浴室等无不具备。凡吉月课日,陈亲率诸生恭谒圣像,并“相与讲肄文艺,修举礼乐,尊崇儒术,扶进修明”。提出“孝弟其基础”、“仁义其堂室”、“礼乐其门户”、“诗书艺业其润色”之宗旨。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杨以增拓重修,后因战乱频仍,学舍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加以经费拮据,无人过问,致“从游者众,院中竟不能容;且每年例,止十课得膏火者,生童各只十名”,甚为衰落。同治元年(1862)守道欧阳正墉始予增修,于西斋废址新建斋房9间,上下厨房7间,藏书室一所,改碑亭为奎星阁,缭以垣墙,移其圣像碑于景行堂,又建闱屋兼作斋房,其余均为之修葺。至此,“每课生员增膏火十名,文童二十名”。办学稍兴。欧阳认为办学应“视学校为身心性命之图,视生童为家庭子弟之辈”。六年守道唐协和重修寿岂堂,增设号凳为课士之用。光绪九年(1883)守道黄彭年捐购书籍12359卷置于景行堂之左,并订有阅读条规,设斋长2人掌其事,题讲堂名“观略”。二十八年改为襄阳府中学堂,三十年改设简易师范,后改预备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仍改办中学堂。

  桃溪书院 位于湖北崇阳。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县李五惇建。后知县曹学诗又捐俸助膏火,延师讲习,课诸生,并作记。嘉庆中知县曾翕受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金云门及县人丁学足重修,咸丰九年(1859)毁于兵。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其址改建高等小学堂。

  秭城书院 位于湖北兴山。清雍正初知县王琪建,初名棠荫书院。乾隆初知县李进辅修,嘉庆初姚瀚改名“秭城”。道光七年(1827)知县林万年修,咸丰六年(1856)知县孙宝田修,九年知县文龄修,同治四年(1865)知县伍继勋重修,并有邑城乡绅捐田千亩、钱千缗增置膏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罗峰书院 位于湖北通山。清乾隆四年(1739)知县陈钧建于罗阜山麓。有楼房5大间,左右厢房各2间,前有屏墙,外为敬业堂,左右楼房各1间,又前为屏门,其外为大门。并作记指出:“以浑厚质直之资,为崇实务本之学”,“文行并修,明体达用,处为真儒,出为名臣”,是为书院“作人养士之意”。十八年典史朱香谷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张中孚、教谕李绳武修敬业堂。同治六年(1867)知县罗登瀛筹银300两为膏火。

  富川书院 位于湖北阳新。清乾隆八年(1743)知州靳树春建。二十九年知州江垕捐俸建奎光阁,后继续办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堂。

  复文书院 位于湖北光化(今属老河口)。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李飞云建。参见文忠书院。

  舂陵书院 位于湖北枣阳。清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徐芳桂建。舂陵为汉光武起兵之地,“名贤世胄,炳耀史册”,明末兵乱,城郭化为灰烬,典章文物荡然无存。原有沧浪、青山二书院,也尽荒废。至徐芳桂来任,慨然“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始建舂陵书院,有大门、仪门、大堂、讲堂、书楼、斋房,厨湢等无不完备,成为该县“百余年来未有之巨观”。道光五年(1825)知县黄台修,诸生张玉瑞等曾各捐房地增拓院址;十八年知县鹿启烈清厘田款勒石。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高等小学堂。

  汉上书院 位于湖北荆门。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舒成龙建于沙洋堤上关庙后。以宋时有乡贤朱震著有《汉上易解》,故名“汉上”。道光中颓圮,县人士迁之矶上。咸丰中屡经兵燹,办学遂辍。同治九年(1870)知州王庭桢重为整饰;清厘经费,以助生童膏火,举行月课,命题课士,选其佳作集刊课艺,每试生童常数百人。“有住院肄业者,聘贤士大夫主讲席,随其质之高下,勖以明道义,先器识,通古今,使成其材,为乡党之端人,膺国家之大受。”提倡“笃内行,敦实学”。“以惠士林”。

  筑阳书院 位于湖北谷城。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胡廷栋建于东门内,二十二年知县周锡龙移建于西门大街。道光六年(1826)知县韩维镛重修,兼设号凳,并为试院。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十年知县陈五典重修,又于院东购买民房1所,辟为斋房13间。光绪五年(1875)知县林瑞枝重修,并募钱2000串交典生息,以佐膏火。三十一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五峰书院 位于湖北五峰(今属土家族自治县)。该县地处山区,高山绵亘数百里,清雍正间改土归流始设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始设学,三十七年始建书院于城东,后水浸倾圮。嘉庆元年(1796)知县肖霁峰择地重修,因离任未果。十三年知县刘煜继之建成,资金皆士民所捐,计建有讲堂3间,两旁为厨房4间,东西庑共书室10间,一切什物俱备,前为文昌宫,上建魁星阁,四周环墙,岁聘山长,开课由知县甄别,取内外庠生各8名。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胡馨又改建于县学左侧。咸丰二年(1852)知县李焕春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1911年附设初等农业学校。位于湖北竹溪。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宋焕建于东门外三官庙侧。竹溪地处万山之中,地瘠民贫,有“溪人产不越千金“之说。当地僧人却“坐拥膏腴,田连阡陌”,其主持者又“悉四方无赖”,动辄变卖寺田,挟款而逃,宋焕久拟撤之,至乾隆三十年,乃取寺之余田以作书院义田,以其所积建学舍,又建堂2间,配以两庑正侧各3间,厨房工役房等均备。减各寺庙田转入书院,又倡绅士捐资买田,收其息以供延师薪金,如此书院“规模差为小就”。因县城后有“五峰亭亭秀出”,故名“五峰”,县人也有称之五凤者。乾隆二十八年水圮,二十九年知县陈居广修。道光十五年(1835)再次坍塌,县人湛祖琏改建,前为试院,后为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高等小学堂。

  西津书院 位于湖北郧西。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胡廷槐修建。有大门,匾文“规崇白鹿”,东西厢房各3间,讲堂3间,名正谊世,堂后东西厢房各2间,二堂3间层楼,祀文昌及魁星,名文昌阁,阁后左右各2间为卧室厨房。规模较大,胡作记称书院之设,为使生徒“不染于邪移”,“不淆于利欲”,“行见有德有造,拧妙梃于简编,敦实行于乡间”,“匪直握铅椠,又取科名已也”。嘉庆二年(1797)损于兵乱,七年知县孔继擀修葺,增建后殿3间并两厢房,又以官地租课充作生童膏火,并称“造就者师儒之事也,淬厉者学人之志也,振兴教化,嘉与唯新者司牧之心也”。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后知县林瑞枝、程光弟相继修葺。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初两等小学堂。

  丹阳书院 位于湖北枝江。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秦武棫(或作域)建于县学宫左,取丹水之阳之义,故名。计有明道堂3楹,堂左右斋房名种学、绩文、学古训、通世务,丽泽轩3楹,另有堂前左右斋房及堂后左右斋房等。道光四年(1824)知县蒋祖暄于丽泽轩后增建上房5楹,左右斋各2楹。同治十三年(1874)毁于水,知县徐光熙移建于试院侧。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位于湖北秭归。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州李炘建。据《路史》载:丹阳地处鄂西归州(今秭归),地瘠民贫,原无书院,人才散失,李炘主政后,始在南门外捐置房屋10余间为诸生肄业所,以期“得一有道德而能文章者为之熏蒸”,“以养其忠爱之忱而开其风气之厚”。“若其弄笔墨以徼科名”,实非“创建书院之本意”,而负“作人之雅治也”。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朝阳书院 位于湖北蒲圻(今属赤壁)。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县何光晟率邑人张占兆等建于北使星坊。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县彭斌增建魁星阁,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劳光泰修,咸丰四年(1854)被毁,七年知县任海晏与邑人舒绍徽、马飏谟等重修。宣统二年(1910)改为高等小学堂。

  淦川书院 位于湖北咸宁。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陈贻青建。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张际熙及邑人卢之灵捐银2000两。道光五年(1825)全县绅士捐修。十九年知县夏廷樾修,二十年被毁,二十二年知县王本立修,二十九年圮于水。同治二年(1864)知县罗琳及县人洪以芳、周礼门重修。光绪七年(1881)知县陈树楠又修。清末改学制时废。

  凤山书院 位于湖北南漳。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李芸经建于凤凰山,故名。南漳向出人才,明代尤甚,然自清代顺治八年(1651)至乾隆末130余年间,竟无一人中试,李芸经来县,即捐俸为倡,得捐银5660两,而建成书院。计有头门、额题院名;讲堂3楹,名正谊;堂后为聚书楼;楼后建梓潼祠,头门前建奎阁,东酉两翼为斋房各12间,其余庖湢等均备。又以余资买田若干,岁入课银360余两,以作生徒修膳膏火之费。延师训课,严订规条,文教丕振。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养正学堂,三十一年改办简易师范,后为高等小学堂。

  金湖书院 位于湖北黄石(今属大冶)。始建于原大冶县,创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清嘉庆间“以房屋逼狭”移置东市二铺河街。道光二年(1820)知县阮泉修葺,讲堂号舍均备,二十九年毁于大水。知县绣麟捐款改建于北关外旌阳山下,工将竣,又毁于兵。知县易振元乃出资典叶姓书屋暂作书院,后移于青龙阁内。同治七年(1868)知县马修藩捐买东市民房改作书院,课士始有定所。十二年孝廉黄璞山以建奎阁之材增建上厅及左右斋6间,诸生始有居处。光绪五年(1879)聘陈鳌任主讲,七年知县朱士一见房屋朽蛀,商诸富户捐资新之,行将开工,调他任去,由知县林适三续成,由屏门入,折而西,而讲堂居中,左斋舍,右寻乐轩,杂植花草,环境幽美。后即主讲书室,上厅奉至圣神主。陈鳌复为购置经史大集藏其中,并以“端品、学勤”为宗旨课士。宣统元年(1909)改为工业高等小学堂。

  九峰书院 位于湖北长阳(今属土家族自治县),清道光间知县范炳监建于县府左侧。讲舍斋房俱备,规模可观。每年延聘山长掌教,生童均由知县甄别,取正课、附课生童各10名,月给膏火。后几经修葺。据林铸俊《续修九峰书院》载,曾有生员徐锡三之妻为遂其夫重修书院之志,捐资独建一次,称誉一时,知州特亲题“善成夫志”匾额赠之。光绪三年(1877)知县欧阳浩又曾增置膏火。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南平书院 位于湖北公安。清代县人士共建于城北,初名凤公书院,以纪念知县凤翔,后因另建专祠而改名“南平”。因多次被水患浸毁,道光三十年(1850)县人在学宫之旁购得房屋一座重建,择聘邻县博学而贤者任讲席,并制订奖惩制度以劝勉生徒。同治九年(1870)又为水淹。光绪元年(1875)知县徐光熙移建于试院左.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堂。1910年增建房舍,兼办初等农业学校。

  尔雅书院 位于湖北宜昌。清咸丰十年(1860)知县刘浚建。相传为晋郭景纯注《尔雅》处,旧有台,前有明月池,上建亭馆,可供眺望吟味,后历时长远,几经兵火,其遗迹堙没殆尽。刘浚主县政,始谋建书院于此以课士,并首捐廉俸为导,更劝富绅出资相助,始得建讲堂斋舍,延师掌教,令生童均肄业其中,因而与墨池、六一书院并峙而为三。教学主“经明修行”,以培育“明体达用卓然大雅之材”。同治二年(1863)枝江县人袁锦捐资为凿石引水,清流环院如半月,以存古“明月池”遗迹之意。

  东山书院 位于湖北保康。清同治三年(1864)知县林耀堃拟建,未果,四年知县宋熙建,兼为试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初两等小学堂。

  辅文书院 位于湖北江陵。清光绪四年(1878)由将军希元会同总督李瀚章、副都统穆克德布恩来、知府倪文蔚等捐廉劝募得银7000余两而兴建。此为军人创建培育军事人员之书院。中设讲堂,后为诸生肄业处,西建文昌阁,东建考棚,严立条规,聘请山长,每月官师课各1次。希元记称:军人“其中之秀而文者,不少通达之士”,今“文武并进,并非谓驻防之专重武而偏废文也”,又告诫诸协佐:“除器械宜修,骑射宜娴,训练宜勤外,即留心于文教”,“以仰体国家文武并进之至意’,并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驻防尤不可偏废也”,因题书院名为“辅文”。

  三闾书院 位于湖北房县。创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后为武昌会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芦洑书院 位于湖北潜江。创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镇南书院 位于湖北通山。创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