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江论坛 — 雷池茶楼—望江中学

 文冠厚朴 2013-01-30

望江中学

望江中学原名雷阳书院,位于望江县城东门外。据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记载:康熙十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举人陈柿祚任望江县令,颇有政绩。九年后(一六八○年),他筹银近一百六十两银子,在县城东郊(今县皮革厂址)买施鹏翮、江兴茅、刘道兴三家房地,兴建书院,“以待四方寒士之来学者。”

当时书院的面积约有七、八亩,建有讲堂一重,名“渐摩堂”;偏堂一重,名“乐养堂”。堂侧建有房舍九间,前有亭,有两庑,有二门,有头门。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郁巘任职时进行了一次修葺,在讲堂左边建有陈公祠,祠内亦建有房舍。又在祠的左边建有亭,亭上有一横匾,上书“先生之风”四个大字。为了纪念陈柿祚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将书院取名为“来仙书院”(陈柿祚别号陈来仙)。乾隆十八年,又在讲堂左边添建房舍四间,院外东西余地辟作两块菜园,给厨工种植蔬菜。书院经过这样几次修建、扩建,初具规模,又加之瞻山临水,花树葱郁,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为一幽静清雅的读书场所。

书院一创办,陈柿祚自任山长,常亲临其间,“讲道督课”,“命题亲试”。又广购义田三区,额租二百四十六担,以解决“师生之俸饩,四序之享飧,荤蔬膏火”等费用。主教者有两“明经”韩学式、方日暄以及郡丞王铎音、越国文人傅松岩、陈艺甫等名宦学士,“学者日益众”。

乾隆二十三年(1758),江苏溧阳进士狄宽来望江任县令,又将书院进行了一次修葺。他鉴于以其地处雷水之阳,改名雷阳书院。

嘉庆六年,乾隆举人、云南赵州人师荔扉来任望江知县,他非常注重兴学育人,一是捐俸助学。每年他都捐出俸银数百金,用来资助书院诸生,并且时常来到书院考核学业,亲自讲析,不知疲倦。二是关怀寒士。每到应试时,对家境清贫的子弟,他解囊相助,以壮行色。三是爱惜人才。凡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他都多方面鼓励奖掖,使他们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四方的读书人,纷纷前来书院就读,“座无虚席”。

雷阳书院藏书甚丰,私人捐献者在数不少。咸丰元年孝廉方正章世臣,任安徽太平府教谕,告老还乡时曾将一船书相赠,计有各种史书二十一种四十九套,以及《钦定学政全书》、《御纂周易折衷》、《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性理精义》、《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纂朱子全书》等经籍的善本、珍本。

嗣后,雷阳书院几遭兵荒水毁,于咸丰八年倒塌。

光绪八年,闽峤人林调阳任望江县令第三年在城内东隅重建雷阳书院(今望江中学校址)。当时整个书院布局设计精巧,甚为壮观。面积约有三千平方米。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匾额,上书“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下款“闽峤林调阳”。入大门后,左右两侧为庑廊(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登上台阶为大讲堂,中间组成一个四合院。讲堂正中悬挂一块大匾,匾文是“多士欢颜”。两边大柱上挂有一幅楹联:

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

善学者会心不远,看茑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

二者均为林调阳亲笔所书。

院内花草树木葱郁幽香,另有四株梧桐,分列于书院的四角,高达十米,秀颀挺拨,形为伞盖,清荫宜人。讲堂左右为长形庑廊(学生宿舍)。后进为一座两层栏杆楼房,上面有图书储藏库,计藏有经、史、子、集和各种诗文集共六十六部一百四十九套。

楼房之后,地势渐高,是一排高墩,人称“凤凰墩”。光绪二十年,知县金凤阁筹款在此建筑魁星阁。这是一座正方形的宫殿式楼阁,虎踞于书院之后,登阁远眺,山川城郭,尽收眼底。阁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厅堂式,窗明几净,上层有魁星木像竖立,斗拱优美奇特,阁顶飞檐翘角,铁马迎风,铮铮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书院迁建后,面目一新,文人辈出,在这里就读过的童益太、徐文铮、倪文铮、徐茗樵等相继中了举人。望江清末的四大翰林余诚格、陈树屏、檀斗生、徐进及辛亥革命烈士韩伯棠都曾就学或讲学于雷阳书院。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清朝廷下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光绪二十八年以后,雷阳书院随之改为望江县高等小学堂。民国以后,先后曾易名为望江县第一中心小学、雷阳一小、雷阳小学。先后在这里担任校长的有计华清、金郁文、余合浦、檀越桥、余应麟、龙伯陶、宋又征、徐建彬等。当时学校办得生气勃勃,开设有国文、英语、代数、几何等新课程。并有徐秩东所作校歌:

望江中学校歌,

大雷戍,古名扬,雷池一水贯长江,山川本雄壮,人文历代昌。道德高尚,学术精良,智勇兼备,重大使命一身当。齐努力,莫怠荒,男儿蔚为国争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