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
友教书院 友教书院,位于江西南昌。南宋初江西转运副使程大昌建祠于澹台墓前,祀澹台灭明。明初复修葺。万历末巡抚王佐迁建于府学南,改称澹台祠书院。李材、涂宗濬、陈致和、余学优等相继讲学其中,从学者百余人。天启初被毁。崇祯初知府彭期生奉旨重建。万尚烈、涂绍煃先后主教其问。清顺治十一年(1654)巡抚蔡士英以为“王道之极,莫大如教养人材。而学校以进身,反成谋利之地。书院以穷理,犹近为己之门。”先后修复鹿洞、鹅湖、白鹭、友教,时称江西四大书院。此后屡有修葺,成为布政使主持的书院。王昶、黄爵滋、宋鸣琦等先后讲学其中,王昶订有《友教书院规条》。光绪间首设算术科。其遗址现为南昌市棉花街小学。
西昌书院 西昌书院,位于江西西昌城永和门。清顺治年间知县魏双凤创建,原址在新建县治旁。嘉庆二十一年(1816)迁建永和门内。自后兴学不断,主院者皆以诗书正学教人。
东湖书院 东湖书院,位于江西南昌。宋嘉定四年(1211)隆兴府通判丰有俊倡建于李寅涵虚阁故址。其地风景极佳。继任知府袁燮又“縻钱二百万,米百余石,以竟其役。规制益广,合三十有四间”。并奏闻朝廷,赐额“东湖书院”,又发文征求江南西路11郡图书充实其中,日用经费赖东湖部分收入与公田之租。四方来学者众。嘉定中陆持之曾任山长。嘉定十六年计使滕强恕兼府事,移东百余米。宋代黄榦、李燔、饶鲁曾讲学其中,江万里、程文海在此游学。元因宋末旧制,赵文、罗履恭、黄泽、王方贵、何中等人曾任山长。明洪武五年(1372)停办,南昌县学迁入其旧址。清初,江西各府州县均有书院,南昌县无书院训迪子弟,乾隆间屡议兴复宋东湖书院未果。嘉庆七年(1802)南昌知县黎承惠捐俸白银2000两,购屋60余间。次年又捐资倡率修建,地方绅民互相激劝,踊跃捐输,筹银1.3万两,费时2月余,耗资5000两,于嘉庆八年十二月竣工。黎承惠《重建南昌东湖书院碑记》云:“卑者加高,隘者加广,曲榭廊折勿用,花圃箭亭规以为室,先生讲堂、弟子斋舍增新仍旧,计百十余间。”订有《东湖书院条规》凡27条,规定书院主旨、山长聘任、束修数额、经费开支、生徒管理、祭祀名单、迎送礼仪、考课方法、奖惩条例等。乡绅捐筹资产,以瞻师生。道光五年(1825)知县徐清选、十七年知县蒋启敭率邑绅修缮。咸丰四年(1854)湘军驻宿,门窗户壁多折为薪,邑绅刘于浔与考棚局司事等重修。同治元年(1862)因硝局起火轰坍,再次修葺。前后有官绅捐房产于城内,称东湖别业、东湖别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建为南昌县高等小学堂。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虎溪书院 位于江西新建。又称虎溪精舍。唐代程天器建。天器曾官洪州刺史,即家于此,始置飞麟家塾(亦称飞麟书院),延师教四方之士。宋嘉定间改名“虎溪”。四方子弟负笈来学者众,江右人士推崇敬重。宋代程氏科第七世不绝,程颢曾来访谱。元至元间有割私田千亩以赡来学者,虞集为之记。明郭正域《虎溪精舍序》云:“虎溪之学乃由晋而来,千余年而日以昌大,顾不信欤?”清代程氏家族重修。 秀溪书院 位于江西新建。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邑人邓晏建。宋初,豫章郡学式新而典教之位尚虚,安抚使王明至,令访老成博达者充之。邓晏以精研《易》学,受命典教席,阅二载,当政迭勤奖荐,晏恳辞,获命归。诸生愿执经从之者众,其昔日讲学之易南精舍隘窄,众学者请广之,郡邑亦为之资费,晏乃度地创院,建崇礼堂,设孔子位,翼以颜、曾、思、孟,外困以门,周环以垣。王明题其额“秀溪书院”,以广云集之众。后其弟邓武又建香溪书院。 雷塘书院 位于江西安义。又名雷湖书院。宋代洪氏世居于此,太平兴国间洪文抚于居处建书院,以训迪子弟,并招徕各处学者。以其南有雷塘,故名。至道间官府奏闻,太宗遣内侍裴愈赐御书百轴,命有司修葺书堂以淑子孙。杨亿有记称:“浔阳陈氏有东佳书堂,豫章胡氏有华林书院,皆聚坟索以延俊髦,咸有名流为之记述。讲道论义况力敌以势均,好事乐贤,复争驰而并鹜,宜乎与二家者鼎峙于江东矣!”直至元祐间(1086-1093),文抚裔孙洪师民重建,更名“招贤”。其妻兄黄庭坚曾来此讲学。后废。 正学书院 位于江西南昌。原名阳春书院。明宗室宁王朱宸壕建,欲以网罗文士,谋反朝廷。又以书院为别墅,在此“叠石成山,宫室台榭,备极华丽,掘地数十亩为大池,夏时芰荷香馥,濠与诸妃尽日宴乐”(《西园杂记·上》)。李梦阳作《阳春书院记》。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起兵谋夺帝位,为王守仁所败,然书院犹存。嘉靖元年(1522)曾于此试士,后毁于火。三十五年督学宪使王宗沐重建,改名“正学”。有崇迪堂、退食轩、燕休馆、号舍等,庖寝圊湢,巨细咸具,“可容生徒数百十人”。“名以‘正学’者,所以别其学为圣贤不杂于他道云尔。”祀周敦颐、程颢、程颐。万历中禁毁书院,改为正学祠。十五年学使沈九畴重修,葺学舍120楹于祠之东西,另建道南祠、朱子祠、芳润轩、讲堂等,沈九畴自为记。清顺治间改为贡院。 钟陵书院 位于江西进贤。明正德七年(1512)提学副使李梦阳改福胜寺建,以进贤旧名钟陵镇,故名。祠祀周敦颐,有明、通、公、溥四斋,东西廊屋,光霁亭、讲堂、二门等建筑,又以南岳庙租并田以为经费来源,梦阳为之记。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林道楠改建于积善坊,后圮。三十年知县黄汝亨迁于华盖山白马庙故址。天启六年(1626)因魏忠贤废天下书院,改为王公祠。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聂当世倡捐建于西门,绅民踊跃筹资。邑人饶宇栻《改迁钟陵书院记》称其规模“壮于旧观”。同治年间废。 洪都书院 位于江西南昌。清道光十三年(1833)知府张寅改府学讲堂及敬一堂而成。其资产及日常经费均由地方绅民捐助。教学以应科举考课为主,每年招生监内外正课各40名,外正续增12名(督学冯誉骥捐资增20名),童生内外正课各22名,外正续8名(冯誉骥捐资增10名)。附课生监100名,童附课80名。其升降视课试文章工拙而定。清末改为南昌府中学堂。 经训书院 位于江西南昌。清道光十年(1840)江西按察使刘体重以会城书院皆以制艺为课业,欲提倡经学,倡建书院于系马庄。聘豫章书院山长黄爵滋兼主其事,事未竟而调湖北。二十三年按察使温予巽又捐俸促成。该院仿胡瑗教法引导诸生钻研经解、诗赋,既读经书,又治实事,“集古今政事成败为法戒”,造就通达之士。二十七年移建千家巷,书院存典银近7000两,按月1分行息,为师生束修膏火之资。帅方蔚、李退生、万良及王棻曾先后设教于此。皮锡瑞自光绪十八年(1892)起,在此主讲7年之久,以经史辞章课士,申明微言大义,教人以经学当守家法,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真。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尝刊经解文集为《经训书院自课文》。以其宣传变法主张,为豫章书院山长及南昌城官绅所嫉。后以“附和康梁”遭到惩处。清末改为实业学堂。原址现为南昌八中。 孝廉书院 位于江西南昌。清光绪七年(1881)江西巡抚李文敏以省城有豫章、友教、经训三书院训迪诸生,举人独无肄业之所,而粤、浙、闽各省皆有举人书院之设,乃商诸绅耆,改建旧考棚为书院,集举人肄业其中,以举人别称孝廉,故名。前为山长讲席,后为斋舍36间。自此举人与贡监并课。其址今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