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书院,位于福建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祐元年(1253),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明、清两代都修有《南溪书院志》。
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大门、讲堂、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尤溪为理学大师朱熹的出生地,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书院左侧有古樟2株,枝干参天,高30多米,树围分别为10.8米和7.8米,相传为朱熹幼时所植,人称“沈郎樟”(沈郎为朱熹乳名)。1987年,当地政府将此地辟为公园,面积1600多平方米。附近还存有朱熹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回尤溪时手书、民国初年翻刻的“韦斋旧治”石碑,碑长约2米,宽0.7米,笔力雄劲,笔势飞逸。
传注六经光往圣; 主盟千载惟先生。
奕奕乎仁义之府,礼法之场,造诣从兹进步; 潺潺兮半亩之塘,有源之水,徘徊须此入门。
以订群书为己任,曰知行,曰居敬,阐尧舜禹汤文武之传; 所学四子了生平,惟诚意,惟正心,振邹鲁濂洛关闽之绪。
高山仰止,尼山耶?文山耶?一东一南,各随所地而出; 流水盈科,泗水乎?沈水乎?其源其派,到底以海为归。
道若揭日月而行; 功不在孟子之下。
庚戌同生天应运; 公文对峙地钟灵。
小学成始,大学成终,平生诚意正心,肯做□□杜诸公事业; 尼山在前,文山在后,大道开来继往,宁慭遗淳煕一老典型。
集诸儒,析群疑,传斯文正印; 继往圣,开来学,为万世宗师。
半亩方塘开一鉴; 千年正学集诸儒。
闽海耸文峰,产秀发尼山间气; 尤溪昭道体,流芳分泗水余波。
两峰屹立势,西南以文公运同庚戌; 一鉴倒涵天,上下从泗水泐出源头。
羽翼六经,泗水真源分沈水; 庙祠百世,斗山重望属公山。
东辙莫晦,北渡常明,万代宋周,有人留日月; 素王集成,朱公缵绪,一泓洙泗,无地别源流。
聚奎间气诞真儒,有宋于兹九叶; 胆斗正宗开后学,自程已往一人。
诚意正心,握大人格君之把柄,四字岂颠扑得破; 穷理主敬,开下学向上之路头,两语已包括得全。
自天地笃生此公,上下系千古万世; 为圣贤阐明吾道,根本在三纲五常。
无或孟氏之犹存英气; 有如颜子之未达一间。
心源如是水同活; 道既在兹山亦文。
|
|
活水接来洙泗脉; 灵台窥透鸢鱼天。
道通鱼跃鸢飞外; 人在天光云影中。
出不穷,流不舍,终归海若; 动而活,静而清,莫乱源头。
源头净鉴入天光,活泼泼方塘半亩; 践履熟舰乘春涨,轻悠悠中流一毛。
庚戌重逢毓秀日; 古今争诵洗儿时。
将卦画沙原是易; 指天悟处岂为孩。
斯所洩精华,天地今来无暗色; 此时昭道体,圣贤谁复有玄关。
何地不生人材,唯奎璧余辉,溪南如许土上堪趾美,彼玉书绣绂之乡; 为天欲延道统,自日月重辟,明兴若而年来始见彻,此金口木舌之意。
于此有人焉; 百世之师也。
霞幄岚沉,笑霸图销灭尽,漫分尤沈,但余一溪寒玉护城流; 霜台日皦,欣理学表章来,认出公文,长见对岸空青从地涌。
大儒诞降溪南,闽里尼山; 一脉流传父子,道中师友。
何处用工夫,涵养心斋韦作佩; 自公传贤裔,揭明道统日中天。
文章合入儒林传; 俎豆如瞻启圣祠。

|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