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展,让文本幻化成蝶

 江山携手 2015-10-30

       我校潘老师参加市级“同课异构”会教获一等奖的第一名。陈老师听后有感而发。

拓展,让文本幻化成蝶

——赏析潘梅执教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潘老师运用拓展教学的策略来让文本幻化成一只美丽的彩蝶,让学生插上翅膀,来拨动文中的情丝。

一、 情境拓展于情起时

在课的伊始,潘老师先引领学生读生词,了解课文内容。随后,直接切入到了课文最后一节。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这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潘老师拓展出示一组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展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合着一张张图片,学生说出——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盖上了新房;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对禹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让学生来初步理解“伟大英雄”,就显得比较顺利自然了。更巧妙的是,潘老师以“伟大英雄”这一文眼统领全课,让学生在逐步阅读中不断感悟“伟大英雄”的丰富内涵。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为了让学生体会大禹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潘老师采用了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洪水的肆虐汹涌,以及在恐怖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让学生想象:大禹看到老百姓这样受苦,他会怎样想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大禹治理洪水的雄心壮志一定能深入学生心灵。带着无限的感叹,潘老师将孩子们拉回文本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们在认知上的距离基本消除了,为学生走进下文铺设了情感线。

二、想象拓展于情动时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潘老师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千山万水”的理解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接下来,潘老师继续提问:在翻越这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大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师生互动交流:爬山的时候,山上会有……会遇到……下雨天、下雪天……夏天的山林里……大河里……河上没有……

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是怎么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脚被石头、树枝划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脚上起了一个又一个血疱,他……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饿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能吃,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吃尽这千辛万苦,走遍这千山万水,为的就是——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之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妥帖的方法。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拓展也的确起到了起于文本又用于文本的作用,填补了文本的空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对比拓展于情需时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潘老师适时地进行了拓展,讲诉了禹的父亲鲧当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鲧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

另外,潘老师继续使用“想象拓展”这一法宝,先提问:如今人们劈山挖河,可以使用哪些现代化的设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挖土机、炸药、吊车、卡车等现代化设备的简单方便,和四千多年前石器时代设备的简陋不堪形成了强烈明显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禹带领老百姓治水的不易,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 情感拓展于情迷时

人们常说,学习语文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受到文章的感染。拓展阅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潘老师采用创设“父子情景对话”这一拓展方式来进行教学。(老师扮大禹的孩子,学生扮大禹)潘老师在凄美的音乐声中向学生们发问:

1、爸爸,你在外治水整整13年,为什么都不回来看我?

 2、治水这么长时间我能理解,可我知道你3次到家门口了,你怎么都不来看看我呢?

3、那你就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吗?

4、那你为什么不让别人带个信,好让我知道你在哪里,去看看你呢?

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五、课外拓展于情静时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

因此,在教学完课文内容之后,潘老师抛出了后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基于以前的学习,《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等马上延伸出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在课堂内外都释放出了无尽的魅力。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拓展文本资源始终贯穿着,因为拓展,原本离学生很遥远的故事来到了身边;因为拓展,原本不甚理解的情感充盈了整个课堂;因为拓展,单薄的课文终于破茧成蝶,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