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少年维特烦恼》感悟

 江山携手 2015-10-30

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

---读《少年维特烦恼》感悟

《少年维特烦恼》是歌德根据自己初恋的经历写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歌德就此一举成名,我相信这本书受欢迎是因为他真的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

《少年维特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个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是一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他在一个繁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一个僻静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无不引起他的兴趣,他面对自然美景,吟诗绘画,怡然自得,流连忘返。这时,他的心境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的心静并没有保多久。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他一见倾心,以后他常到她的家里去,和她在一起,他觉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样。科室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于订婚时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极了。他尝到了恋爱的苦药,欢乐变成了烦恼,他只得告别了绿蒂,告别了这难忘的山村。

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他在一个公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上的腐朽,虚伪、倾轧、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后,他离开这腐朽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了,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使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他唱着奥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部小说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反抗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少年维特烦恼》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青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自然的”、“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但与此同时,封建贵族阶级仍牢牢掌握着政权,在其军队和国家机器面前,年青的资产阶级感到自己十分软弱无力,因而普遍滋生了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在一段时间里,伤感多愁竟成了一种时髦。1772年在故乡法兰克福养病期间,歌德就参加过一个由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组成的团体。而在文学中,感伤主义的小说以及市民悲剧也应运而生。《少年维特烦恼》便是在这种时代气氛和文学潮流中出现的。它那位耽于幻想、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便是当时一代青年的代表;他代表他们,述说了自己的理想与憧憬,并以其一次次碰壁失望后的悲伤哭泣,“对横跨在市民的现实和自己对这个现实所抱的同样是市民的幻想之间的鸿沟”(恩格斯语),发出了凄惨的哀号。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年维特烦恼》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中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与痛苦。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存活规律,每一种规律往往又在鲜血的浇灌中颠覆重生。生而为了这个时代,它的点点滴滴,都希望以最纯真的姿态展现出来。一个人的力量在一种大的趋势前显得无助,个人不得不臣服在一种他可望而不可及的氛围下,因为另类在这里寻不到出路,即使仅是一个单纯的自我意识。

海明威说:“世界是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然而正是这位热烈歌颂世界美好的硬汉,也和维特一样,用一把猎枪结果了生命。或许正如一部电影所言:“我只同意后半句。”

我对维特的自杀这种行为也不太赞同。因为自杀毕竟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的一种极不负责。就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当然,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努力,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争取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开放,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