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吗?

 静幻堂 2015-10-31
         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而且在《黄帝内经》时代,经脉并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虽然常不可见,但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所以说经脉虽然一般看不见,但却是可以摸得着的。中医的摸脉摸的就是这个气口脉,“足太阴脾经”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关于经脉与络脉区别,在《灵枢·经脉》篇中有清晰明确的论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

经脉是摸得着的

因此可以看出,在《黄帝内经》时代,经脉并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虽然常不可见,但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所以说经脉虽然一般看不见,但却是可以摸得着的。中医的摸脉摸的就是这个气口脉,也叫寸口脉,字的本意就是指从腕横纹到寸口脉这段距离,用作度量衡的“寸”是后来的引申义。我们摸脉的“脉”和经脉的“脉”是同一个“脉”。络脉就比较好理解了,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因为络脉多数是看得见的,主要是些浅表的静脉。因为病因不同其颜色也有不同变化,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放血,故名刺络。实际上,也不是所有的经脉都看不见,比如“足太阴脾经”,有段就是可以看得到的: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摸脉就是摸经脉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经脉之所以看不见,不是因为其无形,而是因为伏行分肉之间,看不见是因为经脉所在的位置一般比较深。比如在《灵枢·本输》记载:“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可见手太阴肺经并不是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比如“经渠”也摸得到的,所谓“动而不居”指的就是动脉搏动;“尺泽”就更清楚了,直接告诉你,就是“肘中之动脉也”。当有邪气侵犯之时,经脉是会有异常搏动的,可以根据脉的搏动情况来诊察疾病,也就是诊脉:“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而当时的诊脉不止于寸口。比如《灵枢·动输》篇论述到:“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阳明胃脉也。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由此可见,经脉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是摸得着的,中医的诊脉就是诊察经脉。

赵恩俭先生在《中医脉诊学》中论述到:脉诊起源于经络和经络检查,由于后来不做经脉的检查而是为了诊病辨证,脉诊就由诊全身经脉逐步简化为独诊寸口之法了。但溯其来源,脉诊是出自经脉诊的检查。”“经脉检查是脉诊的起源。独取寸口则是脉诊在这一历史历程的完成阶段,至此,的含义亦自经脉、血脉转化为指脉的跳动了。

古人如何诊脉

在《黄帝内经》时代及东汉以前,中医诊脉用的主要是遍诊法而不是后世的独取寸口法脉法,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论述到:“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其中的“三部”“九候”指的是《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论述的“三部九候” 遍诊法。

《灵枢·经脉》最开始的这段文字被广泛引用:“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常被当做所谓的经络功能挂在我们嘴边,成为寻找经络的理论依据,问题是许多人没有注意这段话在《黄帝内经》中本来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说的很清楚脉为营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营的意思就像营房,脉就是血的营房,当然血要有力量来推动,这里的气有动力的含义。

这段文字在《素问·三部九候论》有明确的解释。而在六朝全元起本的《素问》中,篇名就叫做《决死生》,也是解释这段文字的,其文如下: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什么是三部九候

我们目前一般常用的诊脉方法是独取寸口法,以桡骨小头处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三部脉共九候,合称三部九候。因寸口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肺为气之主,肺经又起于中焦,乃气血发源之处,寸口又为脉之大会,故能反映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变化,而诊断五脏六腑的病变。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素问·经脉别论》中写到:“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难经·一难》论述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比较难于掌握,这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杨桢老师是位高手,在去年挑战把脉验孕中,笔者坚决支持杨老师,并在微博经常互动。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不同的是,《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论述的“三部九候” 是遍诊法。后者诊脉方法十分繁琐费时,但却较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容易学习掌握,所以在《黄帝内经》中广泛采用的是“三部九候” 是遍诊法。

《灵枢·经脉》中所谓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指的并不是所谓的经络功能,而是指脉诊,而脉诊中的脉指的是血脉(主要是动脉),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经络”。 所谓的“决死生”就是根据脉象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情况,“处百病,调虚实”则是指治疗原则及方法。“不可不通”说的是作为医者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为了防止断章取义之嫌,我们将《素问·三部九候论》这段原文引述如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值得注意的是,篇中除了论述三部九候脉诊外,还论述了一种特殊的脉诊: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

这种脉诊还见于1983-1984年湖北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医书竹简《脉书》中:相脉之道。左手上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直踝而弹之。他脉盈,此独虚则主病;他脉滑,此独涩则主病;他脉静,此独动则主病。

20世纪50年代敦煌出土的医药残卷中也保留了这种诊脉法以左手去足内踝上五寸,指微按之,以右手指当踝上微而弹之,其脉中气动应过五寸以上,需需然者,不病也。其气来疾,中手恽恽然者,病也;其气来徐徐,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手者,死也。

其实在《灵枢·离合真邪篇》中也提到这种诊脉方法: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可惜我们只是当成了一般的经络循按诊察方法。现在这种脉诊已经失传,殊为可惜,有志应当用心研究并验之于临床。

我们目前学习研究《黄帝内经》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少验之己身,请您现在放下手中的书,盘腿而坐,或在椅子上将左腿搭在右膝之上。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你左手会感觉到“蠕蠕然”的波动,如果真正“弹之不应手者”的话那就危险了,当然一般说来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素问·三部九候论》文中恰好也出现了经络二字: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可见这里的经络指的就是经脉和络脉,也就是血脉,其主要治疗方法是刺出其血,以见通之。本篇的前面已经提出了治疗原则,其中关键一句话大家要注意: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什么病,首先要放血治疗,然后再做其它调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明了所谓的经络、经脉、络脉,其本意指的都是血脉。

遍诊法脉法                 

这种以三部九候”为代表的遍诊法在唐代以前是主要的诊脉方法,比如汉代名医仓公的医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齐北宫司空命妇出於病,众医皆以为风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阳脉。臣意诊其脉,曰:‘病气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尿赤。病见寒气则遗尿,使人腹肿。’出於病得之欲尿不得,因以接内。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蹶阴之动也,脉来难者,疝气之客于膀胱也。腹之所以肿者,言蹶阴之络结小腹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臣意即灸其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尿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其中的“蹶阴有过则脉结动”指的就是上文中的“下部天,足厥阴也”“臣意未往诊时,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灸其足少阳脉口,而饮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虚;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刚绝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文中的“足少阳脉口”和于后世“独取寸口”脉法中的寸口脉一样,都是是古代诊脉遍诊法中的诊脉处。相当于《九针十二原》里面的“原穴”。在古代,诊脉处也是砭灸施术之处。“灸其少阴脉”中的“少阴脉”也是脉口,同样是诊脉处和砭灸施术处。

目前三部九候”遍诊法在中医界已经快失传了,但在丹道中医内部还有传承,比如峨眉临济医学自南宋建立传承至今,因其私传密授的传承特点,较少受到宋明理学空运五行附会阴阳思想的影响,较好的保存了汉唐中医的本来面目,包括三部九候”遍诊法,可谓空谷足音。作为丹道中医重要流派,峨眉临济医学内修内丹以明经脉气化,外求外丹以备丹药本草,医学体系有机完整,包含经典、诊法、大方脉、伤科、针灸、药物、导引、按跷、内功、武术、食物药饵、延年轻身等诸多品类。代表人物有周潜川、廖厚泽及廖育群、沈沛民、钰宁、曲伟等

鄙人曾和好友曲伟详细探讨了三部九候脉法的具体操作及临床应用,巧合的是,曲伟先生年轻时也喜技击,曾刻苦练过大成拳站桩,内功十分深厚,他认为这对诊脉来说极其重要,所以他会建议和他学习脉诊的学员练习站桩,以训练反观内照及触觉的敏感性。过去这种脉诊方法一直私传密授,现在曲伟先生开始在小范围内讲授。更为可喜的是由曲伟、刘艳辉、赵宇宁编著的《分经候脉法》已经公开出版发行,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分经候脉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准确性,因此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当然了,经脉也好络脉也好,远非解剖学所见的血脉这么简单,否则李时珍就不会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这样的话了。《奇经八脉考》中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张紫阳《八脉经》云:‘凡人有此八脉,具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由此可见,内景隧道在书中不仅是确指经脉而言,而且具体地说就是奇经八脉。作为医家的李时珍,在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不同的情况下,他宁可相信前者,而且说得十分肯定,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其言必不谬也!。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深厚的内功修炼体验是难以体会经脉循行的。正如高式国先生在《针灸穴名解》一书中所言:对经穴之认识,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复察其流注敛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义,俱由自觉而知 

目前我们教科书将“肺手太阴之脉”叫做“肺经”,“胃足阳明之脉”叫做“胃经”。这种叫法是不准确的,也是造成对经脉误解的主要原因。“肺手太阴之脉”应该简称“肺脉”,“胃足阳明之脉”应该简称“胃脉”。实际上唐代以前的历代文献基本上也是这样简称的,包括《黄帝内经》一书。我们仔细想想,任脉、督脉等奇经八脉为啥不叫“任经”、“督经”,而是保留“脉”的原始称呼,这就好比动植物界的活化石。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并不止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比如《素问?刺腰痛》篇里,还有我们并不熟悉的同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肉里之脉、散脉、解脉等脉。因为我们教科书没有收录,所以大家对此不太了解。

综上所述,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而且在《黄帝内经》时代,经脉并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虽然常不可见,但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所以说经脉虽然一般看不见,但却是可以摸得着的。中医的摸脉摸的就是这个气口脉,“足太阴脾经”有段也是可以看得到的。

经络是以血脉为基础,结合了内功修炼等返观内照的体验,并在当时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所构建的复杂理论系统。比方说肺经开始的这段内行线路肯定不是解剖学层面的血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而肺经这段上肢循行线路,也只是和血脉有些关联而已,并不完全是血脉的走行:“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经络系统的构建应该和古人修炼大小周天等返观内照功法有关,绝非经穴体表连线这么简单,但又是以血脉为物质基础的,后面我们还将详细讨论经络问题

    如果我们非得要在经脉络脉之外再找在电子显微镜下都看不见而且摸不着的“经络”,这和一些人相信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看到长城没有什么区别。据传前苏联和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之中,可以看到地球上的人工建筑只有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这让我们一些缺乏逻辑思维的同胞兴奋无比。一些媒体也争相报道,甚至有媒体煞有介事地说:“美国宇航员称,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实际上,我们正常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100米远左右的物体,距离再远的话就只能看到物体的大概轮廓了。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其实根本用不着麻烦这些上过太空的人来证明,你在晴天抬头看一下飞机不就明白了吗。比如波音747飞机,翼展为64.4米,机长70.7米。一般短航线的飞机在6000米至9600米的高度飞行,长航线的飞机一般在8000米至12600米的高度飞行。你可以从飞机起飞开始观察,用不了多久,你就看不见飞机了。从飞机上往下看也是一样。当然从万米高空看长城是没问题的,我在飞机上曾经从一万米左右的高度观察过地面的房屋,就像火柴盒一样大小,看十三陵水库感觉就像一个小水池,而航天器的平均轨道高度为400公里。说从月球上能看到远在38.4万公里外平均宽度不到十米的长城简直比痴人说梦还可笑。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夏学銮教授说:在认识过程中,情绪化的主观意愿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们获取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倾向性和选择性,这种主观意愿有时甚至超越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其实人们对经络的态度也是一样,有时主观因素使我们很难客观理智地判断事物。

我们之所以开头就不厌其烦地讲了这么多有关经络的内容,主要是想说明经络诊察是极其复杂繁琐的,一般人很难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经络理论并非像针灸教科书里提到的那样简单,也并不是依教材所写按图索骥就能治病。如果没有深厚的内功修炼功夫,很难理解体验经络的本质内容。刚学习针灸理论时,我认为将针灸教科书全背下来不就懂针灸经络了吗,不就能治病了吗,后来发现事情远非那么简单。作为中医爱好者,与其研究如此复杂难于掌握的经络理论,不如踏踏实实学习相对简单容易掌握的经筋理论更为稳妥。有段也是可以看得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