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事热点 | IARC发布报告称“红肉致癌”!食肉动物的世界已崩塌!

 昵称20167306 2015-10-31

爱生活,爱美食,尤爱吃肉,肉食界的吃货们如此宣言!殊不知,在研究癌症的专家眼中,无肉不欢的吃货们,从来都是“高危人群”,如果偏爱腌制肉食、外加喝酒抽烟,那么风险就更高了。

26日,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香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与香烟、石棉、砒霜等同一类的“致癌物”,不仅如此,报告将生鲜红肉,即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列为仅次于前者的“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物。据称,来自10个国家的22名专家分析了大约800份有关肉类饮食与癌症之间关联的研究,从而编写出这份报告。结果显示,食用加工肉制品除了与结直肠癌有关联之外,也与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有一些关联。

该报告发布后,即刻扰乱“三界安宁”。肉食界的吃货们深受打击,吃了这么多年的“致癌物”,会不会已经身患绝症;红肉制造商自然也未能幸免,美国最大肉类加工商泰森食品公司股价应声大跌5%,中国肉类加工企业股票27日也大幅下跌;而专家界则声称“担忧之余,勿忘思考”,并对“红肉致癌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


关于“红肉致癌”,你首先要了解的是


IARC是什么机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是世卫组织下属机构,成立于1965年,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和促进对癌症病因的研究。该机构将致癌物的风险分为“致癌、致癌可能性较高、可能致癌、致癌程度不确定和可能不致癌”五个级别。


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定义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解释上述结论时称,“红肉”指的是所有哺乳动物的肌肉,包括牛肉、小牛肉、猪肉、羊肉、山羊肉和马肉;而“加工肉制品”指经过腌渍、烟熏、风干、发酵及其他用于增强口味或防腐处理方式制成的肉制品,包括以腌、熏或发酵等方式而制成的热狗、香肠、火腿、腌肉、肉干、罐头肉或肉类酱汁等。


俗话说:有结论就有质疑,有质疑才有真相。我们先来看看业内专家怎么说?

专家质疑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

“这个报告是不慎重、不客观、不科学的,从世界肉类组织了解到,国际癌症研究所组织的22个专家来自10个国家,他们最终意见并不一致,最后只是基于多数人统一的原则发布了该报告。且该报告结论不能完全代表全球科学界的观点,肉类产品是否致癌还需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风险评估才能得出结论。”


陈伟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四川和湖南两省是吃腌腊制品人群较集中的地区,这种消费习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这两个省份并非是我国结直肠癌高发区。


陈伟还认为,动物蛋白对人类的生命、生长和健康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益的,当然也需要注意平衡膳食。

北美肉类协会

26日,北美肉类协会表示,WHO的结论是“戏剧性且过度夸大的”。该协会认为,WHO致癌的论断有违常识,且与大量的研究结论相悖,因为这些研究都表明,肉和癌症没有必然的联系。


韩国肉类加工协会

27日韩国肉类加工协会亦表示,世卫组织根本不考虑蛋白质对人体起到的积极作用,单纯地将其列为和石棉、烟草一样的级别,令人感到遗憾。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郑志明博士

癌症起因非常复杂,目前仍在探究之中,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外来病毒是患癌的主要原因,目前约有20%的癌症患者是由外来病毒感染所致。


食用过多的猪肉、羊肉和牛肉等红肉,特别是其加工制品具有致癌风险,这在过去的研究和调查中已经有过结论。IARC这次公布的报告是在对更多、更广的数据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论断,应该具有权威性。但是,与其说红肉本身致癌风险高,还不如说对肉类加工和烹饪方式导致其致癌风险的增高,肉类生产和加工离不开添加剂,饲料中有,加工过程中更多。使用烟熏、烘烤等工艺处理方法,会产生苯并芘、杂环胺、亚硝胺等致癌物,加大了红肉致癌的概率。


此外,“导致肉类致癌风险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食物的烹饪方式。”郑志明指出,美国的肠癌发病率一直较高,就是与这种烹饪方式有关。“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人们对肉类主要采取蒸、煮、炒的烹饪方式,这种方式相比烧、烤、烘,会极大地降低食用肉类时所带来的致癌风险。”


从普通的日常消费角度上讲,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是决定肉类致癌风险高低的主要因素。


专家共识


加工肉类确有致癌风险

加工肉类列入致癌物名单是情理之中,通常加工肉类要经过腌渍、烟熏、烘烤等工艺处理,这样的加工方式会产生苯并芘、杂环胺、亚硝胺等致癌物。比如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冰岛人的胃癌高发与吃烟熏羊肉的习惯有关。培根的别名是烟肉,通过烟熏达到防腐保鲜的功效,火腿、香肠则是使用腌制、熏制、风干等工艺,在制作过程中,难免形成致癌物质,可以说,肉类的加工工艺是红肉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砒霜并列是夸大其词

尽管被列为1类致癌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工肉类真的成为“和砒霜并列”的危险毒物,砒霜最广为人知的是其“急性毒性”,只需要0.2克即可致人死命,这显然是培根、火腿、香肠难以企及的。


红肉致癌:量变引起质变

致癌物不是一定就会致癌,关键要看摄入致癌物的剂量。即使是1类致癌物,导致癌症也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譬如,酒精是1类致癌物,谁都知道喝酒伤身,但偶尔喝喝无妨,如果长期酗酒则肝癌风险大增。再如,烤羊肉串里有少量苯并芘是尽人皆知的,但偶尔解馋也无妨。加工肉类和红肉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长期过量的摄入,最终量变引起质变,才会有致癌风险。

不必将红肉打入冷宫

尽管红肉和加工肉类确有致癌风险,但并不是说不能吃肉了,致癌的原因有很多,不吃红肉,癌症也不会消失,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肉和加工肉类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铁、锌等对身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虽然很难准确的计算出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少吃无妨,且对身体有益。

食肉动物该怎么做


1、膳食均衡,科学搭配食物,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中,改变动物蛋白多、海鲜多,高脂肪、少蔬菜、少主食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果、谷类。


2、适量摄入红肉,和鸡鸭肉、鱼肉混搭。按照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成年人每天畜禽肉的推荐量是1两到1两半。


3、多食用鲜肉,减少加工肉类的摄入。


4、多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制作肉菜。家庭烹饪或在外就餐的时候也多选择蒸煮的方式,因为烟熏、腌渍、煎炸、烧烤等加工方式均可产生较多致癌物质。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结语

Ending

癌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通过吃肉就能引发的,因此,肉食动物们无需过度恐慌,更不能因此而拒绝红肉,导致营养素缺乏。IARC所发布的报告更无需过度解读,咬文嚼字,其积极意义在于呼吁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减少加工肉类的摄入,同时,这也给肉类生产和加工商敲响警钟,从业人员应该更努力生产出合格优质健康的肉类产品,保证肉类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