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麼,豬的傳人? /周芬伶

 南靖草堂 2015-11-01

什麼,豬的傳人?

2015-11-01  周芬伶/聯合副刊

正紅山石期的豬龍,豬頭變龍頭。 周芬伶/圖片提供

從龍的傳人到豬的傳人,改寫我們的美學觀點,一是豬不僅不醜,還是我們的老祖宗與聖物……

我收藏了一些紅山時期的豬龍,它們的造型很特殊,就是豬首蛇身成C形,有點像捲起來的蠶寶寶,眼睛誇張地大,很可愛,有些人叫「胎龍」,它的玉質通常很硬,賣骨董的說「硬梆梆,打不破摔不爛」,用力摔當然是會破;故宮收藏的豬龍,就有明顯的裂痕,我看到的紅山玉器不透的為多,上好的如膏脂,帶青的玉米黃顏色,很特殊。

紅山文化玉器誕生於新石器晚期,約五千年前。許多玉器淺埋於遼河流域、內蒙古東南部和河北北部。

豬龍的全盛期與黃帝相當,他號稱「有熊氏」,也有可能是熊首蛇身,也可說是介於豬與龍的結合物,這說明在龍成為華夏的圖騰之前,存在著一個豬神崇拜的時期。豬龍的造型圓潤可愛,有沒有可能是女神崇拜的產物,是母豬神呢?彼時可能是母系社會,女神與女巫被崇拜,女神還幫黃帝打天下,直到商代女神與女巫的影響力還很大,從母系到父系,轉變期可能在商朝。

早於紅山文化中的豬龍,玉質略透;白色部分可能是鈣化的雞骨白,也可能是玉石原色。 周芬伶/圖片提供

從甲骨文中可找到豬神崇拜的遺跡,例如「事」甲骨文如雙手舉長柄網捕捉豬或野豬之狀。而人的高低,也以豬事來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豬以示勇敢之意,那麼不能捉豬即膽小之人了。最有意思的,「家」就有廟的正室的意思。因為人是豬的子孫後代,人是豬族,所以就叫「家族」,大學上文字學時對家這個字特別有印象,原來屋頂下有豬就是家了,那些止戈為武,羊大(人)為美,多麼有意思啊,因此愛上文字學,還修了上古文字學。

這幾年大陸在討論中國人是豬的傳人,而非龍的傳人,黃守愚說:

豬有什麼含義呢?它是上古時代的豬靈生殖崇拜。雲南出土有人與野母豬性交的青銅器,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存中發現的豬頭龍身玉雕,遼寧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出土的豬頭神像,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等,都是新石器時代普遍存在著的豬靈生殖崇拜。豬靈是人類的祖先,是世界的創世主。它鑿破鴻蒙、開天闢地,正如《莊子·大宗師》所說的,「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可見,豬靈崇拜遠在伏羲的蛇靈崇拜、葫蘆靈崇拜之前。

什麼?我們是豬的傳人?五千年前馳騁於山川原野,最兇猛的大概就是野豬,牠們的體型可能十分巨大,比現在的體型大很多。牠們勇猛善鬥,令許多動物畏懼,加以繁殖力強,可說是戰神無誤。戰爭時首領戴著豬頭、牛頭衝鋒陷陣。既然是神,喝牠的血壯氣也是自然,能獵捕野豬者為英雄,這跟在台灣原住民的習俗很像,古人的生活並非那麼難想像。

帶朱沙沁的玦,疑是胎龍的抽象化。 周芬伶/圖片提供

我收藏的豬龍,頭有鬣毛,嘴尖尖的,超誇大的眼睛,看它嘴上的皺褶,是寫實的豬,胖胖的捲曲身體,令我想到懷孕的蠶寶寶,最早的豬龍是否與生育與母豬神蠶神崇拜有關?它慢慢演變成馬頭(龍頭)蛇身,由寫實變抽象,再來是C形龍,再來才是「玦」?豬逐漸退場,那是夏商周以後的事了。

因為豬是神聖的象徵,自然出現許多以豬為名的人。在《二十五史》中,取名字為豬的數都數不清,如《史記》中有叫「陳豨」的人,就是陳豬囉;而漢武帝原名「劉彘」,也就是叫「劉豬」,後來才改名為劉徹;《晉書》記有叫「陳豬」的人,也有叫「孔豚」的人;《陳書》記有叫「傅野豬」的人;《魏書》記有叫「薛野豬」的人;《舊唐書》有叫「李豬兒」的人;《金史》記有叫「完顏豬兒」的人。這麼多豬豬,可見在古代人心目中,豬是聰明、智慧、威儀、剛烈、勇猛、繁殖力的象徵。甚至於還把人比喻成豬,力氣很大,如《北史盧曹傳》說:「(盧)曹身長九尺,鬢面甚雄,臂毛逆如豬鬣,力能拔樹。」,古人愛留毛鬍子是不是扮演豬呢?豬鬣看來是雄武的象徵。隨著豬被馴養,體型變小變圓,在小說中豬八戒不僅可愛,也是五聖者之一。

從龍的傳人到豬的傳人,改寫我們的美學觀點,一是豬不僅不醜,還是我們的老祖宗與聖物。小時候在鄉下,有人獵到山豬或黑熊都鎖在鐵籠子中,野豬的體積大,毛長,嘴尖尖,在初民的洞窟畫中,一般都是獵捕野牛,看牠們都是短腿,會不會有豬在其中呢?

豬被豢養馴服之後,變成好吃貪懶的代名詞,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他寫活了豬八戒,他是半豬人,除了貪懶好色,他也是搞笑又可愛的人物,每當遇到妖魔鬼怪,他就大喊「散夥!散夥!」;當孫悟空自誇自大時,他回「不羞,不羞!」,他像是兒童故事中的人物那般可愛生動,怪不得能進入民族中臉譜長廊,我們也別忘了,中國人愛豬,我們也是豬的傳人。

什麼時候才變成龍的傳人?黃帝之前就存在女媧氏和伏羲氏為人類祖先的傳說,在描述中他們都是人頭蛇身,蛇可說是龍的前身之一。如聞一多先生就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龍的基調還是蛇」,他還認為在後世石刻和絹畫中常見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形象,可能就是龍圖騰的最初雛形。

考古出土的材料也證明,在中國古代,的確存在著一種將鳥與蛇合二為一的動物圖案——鳥蛇組合。因此,從單一的鳥或蛇的圖騰神話傳說、圖騰徽章標記,到鳥蛇合二為一的神異記載、圖案樣式,無論是文字資料,還是出土實物,都表明,在歷史上人們將鳥蛇結合為一體,並創造了相關的神異傳說故事、製作了相應的組合圖案。

在歷史的發展中,各部落的聯合是個關鍵,特別是炎、黃二帝在保定以北勢力聯合後,各部落紛紛加入到種族大融合中,各族的圖騰也紛紛加入,豬龍是一個開始,然後添枝加葉,變成複雜的組合形象。

當馬圖騰部落加入進來,就在蛇頭上加馬頭,鹿圖騰部落合併進來,就在馬頭上添鹿角,魚部落進來,就在蛇身上增魚鱗。

於是龍身上綜合體現了多種動物的特徵:如獸足,鳥尾,山羊鬍子、鹿角、魚鱗。

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形象。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四十公里的順平縣境),聽說堯在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於丹陵(即伊祈山)。今伊祈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

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係,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在這當中鳥圖騰也很重要,它與太陽崇拜有關,也跟另一支與華夏相對的楚文化有關。傳說中的三足烏,原本就是「日中陽鳥」,如今出土文物中的許多鳥圖騰,也與太陽刻畫在一起。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所採用的四川金沙「太陽神鳥」金飾就是四隻神鳥圍繞太陽旋轉飛翔的造型,動感十足。對太陽和鳥的雙重崇拜,也促生了中國文化另一重要形象——鳳凰的誕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鳳凰崇拜族群是楚人,大量楚國文物上都有精美的鳥形雕飾或圖案。《白虎通˙五行》記載: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代表太陽的炎帝麾下掌管火的神靈,「其精為鳥,離(太陽)為鸞」。由是可知,在楚人眼中,鳳凰與太陽是他們祖先的化身,而對這二者的崇拜都來源於鳥圖騰信仰,它們也是組合圖像。

更重要的是熊圖騰,它不僅是黃帝所在部落的姓氏,還是傳說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信仰。史載「黃帝有熊氏」,「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早就有學者提出,上古部落的姓氏往往淵源於圖騰名稱,若果真如此,黃帝所在的有熊氏,自然也與熊圖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了。還有目前被認為是夏文化遺存的二里頭遺址出土銅牌上的饕餮紋,也有學者認為就是熊,這些都說明了熊在夏文化中的地位。

但這也許還不是熊圖騰的最早起源。在比黃帝早一千多年的紅山文化的祭祀儀式裡,就已經出現了熊的蹤影,我看到的紅山玉就以熊、神人、怪獸(組合獸)為最多。牛梁河遺址的女神廟中,考古人員曾發現真熊的下頜骨和泥塑的熊頭、熊爪。此外,在附近的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土過人工塑造的熊像殘件,並且這些熊的形象都是和女神形象相對應。我們從此可以想像一個女神崇拜時期,眾多女巫對著熊神跪拜,直至女神與熊神退場,剩下女巫群。

在龍、蛇、豬、鳥、熊中,台灣跟哪隻血源最近?我認為豬較接近,熊文化離我們太遠,鳥文化也許一點點,原住民有山豬之崇拜,台灣人愛豬吃豬,也喜歡笑罵人「你豬喔!」、「你個豬八戒」,把兒子小名叫豬豬的也很多。小時候鄉下家家戶戶幾乎都養豬,連街上的商家也不例外,過年第一件事是在豬槽貼春聯「六畜興旺」,拜拜時一定有大豬公比賽,得勝者為豬神,祭拜後只有頭人可以分豬肉,然後煮成好吃的爌肉。我們跟豬生活在一起真的非常久非常親,說是豬的傳人不為過。當然這都是帶笑的猜測。【2015.11.1聯合副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