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作品中的运动与空间

 tianjinzy 2015-11-01

编者按:2015年9月3日至5日,邱振中教授赴日本新潟出席“东亚书法美学:传统与变迁”国际讨论会,主事者指名作《书法作品中的运动与空间》的讲演。原论文为邱先生三十年前旧文,但发言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邱振中教授的发言言辞简括,但隐约透露出邱先生三十余年来对有关问题思考的进展。邱先生有关书法作品中运动问题的论述,已经形成一系列紧密关联的思想,如关于笔法演变历史的研究,书法教学中对运动、对动力形式的强调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理论、教学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


现将邱振中教授在日本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书法作品中的运动与空间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书法作品中的运动与空间》,我们将对书法作品进行一些基础的分析——对书法作品中的构成元素线以及由线构成的空间的分析。这种分析,是我们认识书法作品的出发点。


我们书写书法作品,是使用毛笔进行某种运动。当我们仔细观察这种运动的时候,发现这种运动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当我们书写一个字的时候,笔尖(笔锋)会顺着字结构中的笔画前行,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运动,用任何一种笔(如钢笔、圆珠笔、毛笔等)书写文字时,这种运动都会发生。这就是说,顺着字的结构推移时产生的运动,我们称之为书写的“第一种运动”。如果没有其他附加的动作,这种运动所画出的是一种均匀的线条。


第二部分,指的是书写一个笔画时,书写工具在笔画内部所进行的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这种运动只有在使用柔软的毛笔进行书写时才会出现。例如“感”字的撇(图一),书写时一定包含有一种比普通的推移更复杂的三维运动,否则笔画不会呈现出这么复杂的形状。这种复杂的形状,暗示书写时毛笔做了很复杂的动作,但是这种动作是在点画内部进行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书写时的“内部运动”。我们把这种“内部运动”称之为书写的“第二种运动”。



图一 (东晋)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局部)


第一种运动为所有文字书写所共有,第二种运动为毛笔书写时所特有。第二种运动造成了毛笔书写“点画—线条”形态的无穷变化,它是毛笔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艺术的关键。我们只针对第二种运动做进一步的分析。


当我们对毛笔书写的“内部运动”做进一步的分析时,要注意一点,一般来说这种内部的运动我们是看不见的。比如说王羲之书写时他的手是怎么“动”的?书写的动作很小,难以观察,就是作者自己往往也不知道动作是怎么进行的。作为观察者,我们只能根据作品中的点画形状来推测书写的动作。点画的形状是我们推测书写的动作时唯一的依凭。


怎样去寻找一个点画所包含的运动呢?让我们回到图一中的“撇”。任何点画都有一个轮廓,我们把这个轮廓叫做边廓。我们从落笔的地方开始,沿着边廓一个毫米一个毫米地观察,注意每一处细微的变化。我们要窥测王羲之的笔法和他书写时的运动,这是唯一的依凭。离开了对边廓的观察,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王羲之的笔法。深入的观察所要求的细微程度,清代已经有人谈到,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几次说到“一粟米许”。“一粟米许”,是毫米级的尺度。但是数百年来它并没有成为普遍的认识,大部分人还不知道需要这样去看书法作品。


判断点画运动的复杂性的方法是,检查边廓的复杂性,以及它是否对称。一般说来,边廓形状越复杂,对应的内部运动就越复杂;对称的边廓,对应的是比较简单的内部运动,不对称的边廓对应的是比较复杂的内部运动。


有了这样观察的基础,便可以去推测书写时的运动了。


杰作中的一个点画,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动作来完成,对于具有一定经验的书写者,他总能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做出这个点画大致的形状。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仅仅根据点画形状的相似与否来判断后来者书写的水准,这是错误的。书写一个点画的各种运动中,只有一种运动是接近原作的,或者说正确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这种运动是否自然、流畅、协调。前期书法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品,不可能是做作的、夸张的停顿和颤抖的结果。


下面我们对点画的内部运动进行一个总体的分析。


第一,根据运动学的原理,结合我们对古代作品的观察与书写的实践,我们发现,毛笔书写时的内部运动都是由三种基本的运动构成的,这三种基本运动是:一、平动,书写时高低没有变化的移动;二、提按,这是上下的运动;三、绞转,笔毫在纸面上的滚动,这是一种特殊的转笔(从汉代到晋代较为盛行,后世很少出现)。平动、提按、绞转是毛笔书写时三种基本的运动。中国书法史上所有的笔法、所有作品的书写都是由这样三种运动组合而成的。这三种基本的运动可以组合成无限复杂的运动形式。任何最复杂的毛笔书写的运动,分解开来,都不会超出这三种基本运动的范围。这可以由运动学原理得到证明。


这种组合而成的运动,极端复杂而且永远不会重复,所以书写出的点画-线条的形状,也永远不会重复,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每一次书写都不一样。


让我们从内部运动的角度来看中国书法史。


当我们观察中国书法史上三千年来的历史时,发现这种书写时的内部运动,从文字产生时简单的运动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王羲之那个时代达到极致,然后又逐渐简化。从宋代开始,普遍使用以提按为主导的笔法,简化的过程加速(图二)。宋代从而成为划分书法史上前后两个阶段的分水岭。最近三四百年,人们为了抵制这种简化,在书写中故意加入一些额外的动作,例如颤抖、停顿,但这与早期书法史上复杂内部运动的构成机制完全不同。



图二 (宋)苏轼 东武帖


这是从内部运动的变迁勾勒出的一条书法史的线索。


书法史上,对早期书写的向往,成为明显的情结,但人们几乎从来没有去寻找作为理想的书写(例如“晋人”的书写)的运动特征,而只是用自己习惯的动作努力去描画前人点画的大致形状。这就是后世——除了极个别人以外,都无法重现古代复杂、丰满的书写的原因。


西方绘画中线条也非常生动,很有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基本上都是推移的变化,这些线条内部的变化都比较简单,与此相应,线的内部运动在理论上从来未被关注。康定斯基的《点、线、面》(1923)是西方讨论绘画构成元素的重要著作,但是书中对线条的分析,没有一个字提到线条内部的运动。


中国书法由于它对内部运动的关注,发展出一系列有关的技巧,这些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技巧,与作品,与作者的眼睛、心灵、手、身体,形成一个协调的、互相关联的整体。对微妙的运动的感受能力和控制能力,融入中国书法家、画家的才能结构中,成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特征。


如果我们把古代书法理论全部翻检一遍,可以发现,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谈论笔法,而笔法实际上就是控制线条内部运动的方法。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对线的内部运动能够关注到这种程度,积累如此丰富的经验。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书法作品中两种不同的运动产生的两类空间。



图三 空间随着线条一起流动


这个“谢”字(图三)取自王献之的作品。我们在观察这个字的时候,容易注意到点画-线条的推移,它非常流动、洒脱。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就是书写同时分割出了一些平面上的空间。这被分割的空间每一个形状都不同,其中大部分空间都有一种运动的趋势,但是这些运动指向不一,当这些空间放在一起时,各自所具有的运动趋向是互相冲突,互相干扰,使我们感觉不到这些组合起来的空间有什么运动上的关联。但是,这些空间是被这个字的书写联系在一起的,笔画-线条是一个生动的、连贯的整体,当我们的感觉顺着书写的顺序前行时,发现线条的运动把这些分割的空间全部串连在一起,于是我们感到这些空间也流动了起来。笔触和空间就这样成为一个流动的整体。这是由于线的运动把空间串联起来,从而带来的一种运动感。这是书法作品中的第一种运动,它划分出纸平面上的二维空间。这种二维空间是第一种运动所产生的空间,我们称之为“第一类空间”。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种运动所产生的空间。


第二种运动是一种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它造成了点画边廓的复杂性,这种边廓——特别是那些不对称的、形状复杂的边廓,在有经验的观赏者的感觉中,会产生一种三维空间的幻象,即是说,明明在平面铺展的点画,却使人产生立体的错觉。由这种错觉带来的三维空间幻象,我们称之为书法作品中的“第二类空间”。


这是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挑出的一些单字(图四),作品中的笔画有一种立体感,即是说,这些笔画似乎是一种凸现在纸面上的东西,墨色有从里向外溢出的趋势。



图四 选自王羲之作品的例字


清代的理论著作已经注意到有关情况,例如,人们传说王羲之的点画“高纸二分”。墨色比纸面高出二分,这是不可能的,这只能是一种错觉,而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就是王羲之的笔画特有的显著的立体感。


所谓“透视法”,是利用某种手段,从平面图形产生三维幻觉的方法,如“焦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法”等,而这里所说的“第二类空间”,实际上即是由三维运动的书写在平面上制造出图形,并由这种图形产生的立体感——三维空间幻觉。这无疑就是一种透视法,我把它称作“线透视”。


要感知这种三维空间,需要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根据平面上的形状来想象书写时三维运动的能力。获得这种能力,需要有书写的经验、观赏书法的经验,还有对运动进行想象的训练。没有这些训练和经验,观看一个笔画,是无法还原一种复杂的三维运动的。姜夔就讲过:“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续书谱》)就是说看到古人的作品,就像看到作者正在书写一样。这是关于书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以上是我们对书法作品中运动和空间关系的分析。


内部运动成为中国书法技术和形式上最重要的特征。没有点画-线条的内部运动就没有中国书法。书法所包含的运动特征影响到中国的各种艺术,尤其是绘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