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听 | 纽约大都会馆藏中国书画展,“一夜飞度”梦唐宋(下)

 真友书屋 2015-11-01

上接《纽约大都会馆藏中国书画展,“一夜飞度”梦唐宋(上)》。


夜白图

韩幹 照夜白图(局部),750年,30.8x34 cm


唐代尚武,“玄宗好大马”这幅韩幹的《照夜白图》是唐玄宗最喜欢的一幅画,也是中国艺术中最著名的关于马的绘画之一。


唐天宝年间(742-756),韩幹奉命画天厩中名马,今传世的只有《照夜白》一幅。画家不仅画出了御马的强壮,更画出了它试图摆脱羁绊的精神状态。据说,唐玄宗曾命韩幹学习陈闳画马,韩幹却说:“臣自有师,陛下厩之马皆臣之师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注重写生使得画中之马飞扬的鬃毛,炯炯有神的双眼,张大的鼻孔和四肢腾踏的名驹风采跃然纸上。


楷书灵飞经


  唐 传钟绍京 楷书灵飞经 册,738年,20.8 x 8.9 cm(共8页)


这幅《楷书灵飞经》传为738年钟绍京受唐玄宗的女儿元贞公主所托而作,它是盛唐时期精巧的宫廷风格的典范。董其昌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获得该帖。他认为这幅字是唐代小楷最精致的典范之一。三年后,董其昌将其连同《法华经》一起抵押给海宁陈瓛,十六年后赎回。陈家私自扣留了其中四十三行,并收入到《渤海藏真》里。如今在展出的正是明代被陈瓛私自扣下的43行。


乞巧图


五代/北宋 佚名 乞巧图 161.6 × 110.8 cm


这幅大型绘画是现存最早的界画之一。它的近景部分描绘了宫殿女性的活动,庭院中茂盛的树木和盛开的莲花表明正值夏季。“乞巧”的中心在二层楼的台阶展开,女性在宴会台上或仰望天空,或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值得注意的是,右侧的第三位女性向外凝视两棵骈枝连理的树。这棵树代表了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来暗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乞巧图中树木的描绘


明皇幸蜀图


  南宋 佚名 明皇幸蜀图,12世纪中期 ,113.7 × 82.9 cm


此次展出中另外一幅直接表达“安史之乱”的是《明皇幸蜀图》。这幅画描绘了处决之后神色严峻的皇家随从。尽管这些人物形象中的衣物是唐朝的,这幅画的山水风格,尤其是细致入微、云雾弥漫的高山表明,这是一幅12世纪中期的作品。


仿范宽山水图


  北宋 佚名 仿范宽山水图,12世纪早期,166.1 × 104.5 cm


这幅“巨碑”山水画曾被认为是明代的作品,事实上也许更早一些,它仿效的是宋代范宽的风格。这幅画将山景分为三段。前景中,一条船停泊在树林覆盖的山脚;中景里旅人们向一座寺庙前行;一座座山峰凸显在背景中。



《仿范宽山水图》中景人物部分


唐宋之间发展出“江山隐逸”的画题,在山水间加入更多的人文活动,并透过山水图绘抒情,人在山水中行旅往来,赋予了山水文学性——山成了绘画者的胸怀,画山水成了“写胸中逸气。”这种客观风景和主观情感的结合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重要区别。这幅作品里的山峦仿若漂浮在云雾中,从而连为一体,同那些确定是12世纪的作品极其相似。不同墨色纹理线条之间的模糊与融合,展现出画家对郭熙作品的熟悉。石头有棱有角,披上了雨点皴,以及山峰上灌木的叶子,则都是范宽风格绘画的特征。


草书廉颇蔺相如传


  北宋 黄庭坚 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局部),1095,33.7 × 1840.2 cm


黄庭坚的草书,不去行书笔法,其粗细顿挫,潇洒流利,行间宽敞,墨润笔舒,偶得飞白,为人称道。此卷虽无黄庭坚之款印,但其为真迹无疑。这幅手卷约创作于1094-1097年间,上面誊抄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此卷誊抄突兀地结束于“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这句,在宋朝政治斗争的语境中,这一结语意味深远。


孝经图



  北宋 李公麟 孝经图(局部),1085年,21.9 x 475.6 cm


大都会收藏的这卷李公麟(1049-1106)《孝经图》,依据《孝经》经义,所绘十五段的图说式画卷,以行楷书方式书写《孝经》内容,在以线描笔法绘写配图,书画合璧。


《孝经图》董其昌题跋


宋朝时,《孝经》成为了新儒家十三经之一。这幅作品中,李公麟图像描绘文本,有意保持克制并避免色彩的装饰性,并从《孝经》中摘抄的简短章节。李公麟用他的艺术对这部儒家经典与宋代现实作出了微妙的评论。此画中的字迹也刻意以一种复古的风格书写,以呼吁回归简单美德和朴素生活。



《孝经图》书法部分


从历代流传的过程中,此幅《孝经图》卷都接受为李公麟的真迹,其依据为“游丝铁线描”,极似李公麟作品标准件《五马图》卷,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


睢阳五老 毕世长像


  北宋 佚名 睢阳五老 毕世长像 册页,1056年前,40 x 32.1 cm


此像是《睢阳五老》图集之一,北宋名臣杜衍、毕世长、朱贯、王涣、冯平,致仕后归老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晏集赋诗,时称“睢阳五老会”。当时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18人曾依韵和诗,时人绘成《睢阳五老图》,钱明逸为之作序。此画对细节的描摹细致入微,衣服暗处厚重的墨线延续了唐代官方肖像的传统画法。


草书天山阴雨七绝诗



  南宋 高宗 草书天山阴雨七绝诗 团扇,1162年后,23.5 x 24.4 cm


1162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1107-1187)退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赵构倾心艺术,研习书法。这幅《天山诗》便是其退位后所作。诗云“天山阴□判混茫,二爻调鼎灌琼浆。试来丑末门边立,迸出霞光万丈长。”并钤“德寿闲人”印玺。在书法上,赵构早年学黄庭坚和米芾,后则效法王羲之,终成自己的面貌。


宋代君王中,最有艺术天才的当属宋徽宗赵佶,高宗赵构为其第九子。


楷书瀹雪凝酥七绝


  南宋 杨皇后 楷书瀹雪凝酥七绝 团扇,13世纪早期,23.5 x 24.5 cm


在宋宁宗赵扩(1168-1224)治下,杨皇后(1162-1232)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高宗朝,她曾以音乐上技压群芳而受到宋宁宗赏识,1202年成为了他的皇后。然而,她极具政治能力,在宁宗不知情的情况下,于1207年处死了权倾一时的韩侂胄。1224年宁宗驾崩,她废黜太子赵竑,支持太子赵昀,后者成为了宋理宗(1224-1264在位)。


杨皇后的书法出于高宗,集成了南宋以来的皇家风格,她在团扇反面题下了这首《蔷薇诗》署“杨妹子”钤龙文朱文圆印。正面是宫廷画师所画的蔷薇图。


诗为:瀹雪凝酥点嫩黄,蔷薇清露染衣裳。西风扫尽狂蜂蝶,独伴天边桂子香。


山水行书北宋梅尧臣 依韵和资政侍郎雪后登看山亭诗


  南宋 理宗赵昀 行书北宋梅尧臣 依韵和资政侍郎雪后登看山亭诗 团扇,1250-1260,25.1 × 25.1 cm


此扇年代不详,但这种书法的风格同宋理宗赵昀(1205-1264)所题马麟《夕阳秋色图》(现藏东京根津美术馆)极为相似,尤其是“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中的“色”、“迟”二字。《夕阳秋色图》作于1254年。这首诗可能描绘了南宋时首都杭州西湖周边的风景。诗云:湖上晴烟冻未收,湖中佳景可迟留。更临危树看群岫,雪色岚光向酒浮。


从此团扇中可见,理宗的书法不受高宗影响,字体多上窄下宽,最后一钩偏重。


月下赏梅图

  南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团扇册页 绢本,13世纪早期,25.1 x 26.7 cm


马远(活动于1190-1225年间)的《月下赏梅图》是一首视觉之诗,它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空间与情感的综合感受。

此画的中心为一株苍劲的老梅,一位身着白色长袍的士人居于风景之中,似在表明:人虽然束缚于现实世界中,但精神依旧向上延展,直到无穷。


此画左下有款“马远”。因为马远作品的构图偏于一角,人称“马一角”。与他同时代的夏珪(活动于1195-1264)善用空白表现江山辽阔,人称“夏半边”。南宋时期,“马夏”齐名,南宋的半壁江山似乎也在艺术中映射。


山市晴岚图


南宋 夏珪 山市晴岚图 册页,13世纪早期,24.8 x 21.3 cm


这一册页诗意地表现了潇湘八景之一。自从11世纪末的禅僧惠洪(1071-1128)就潇湘八景作了8首诗以来,这一题材就在画家中流行。他的《寿阳曲·山市晴岚》为画家提供了生动的形象:

宿雨初收山气重,炊烟日影林光动。

蚕市渐休人已稀,市桥官柳金丝弄。

隔溪谁家花满畦,滑唇黄鸟春风啼。

酒旗漠漠望可见,知在柘冈村路西。


在夏珪的诠释中,他的皴法创造了视觉符号的抽象语言,中国画的勾皴染点毫不费力地把山的轮廓和树叶小点转变为笔墨语言。这种出色的水墨简化风格和笔触将形与意熔铸起来,从而导向了元代富有表现力的书画变革。


水仙图


  南宋 赵孟坚 水仙图 卷(局部),13世纪中期,33.2 × 374 cm


赵孟坚(1199-1264)是宋朝皇室的一员,也是一位清高的文人,以画水仙、墨梅、兰、竹等闻名。他将这些植物提高到文人画的趣味。


在这一幅极长的画卷里,赵孟坚运用了白描,以纯粹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他用圆润饱满的短线条画出娇嫩的花瓣,用挺拔舒展的长线条勾勒叶片,用苍劲的线条画出杂草,并在线条勾勒之外加以渲染分出花叶的阴阳相背。对于自己的“妙笔生花”,赵孟坚是自豪的,据说他泛舟严陵的时候,看见新月出水,得意地说:此所谓绿波不可唾,乃我水仙出现也。


行书梅竹诗谱


  南宋 赵孟坚 行书梅竹诗谱 卷(局部),1260年,34 × 353.1 cm


此卷有赵孟坚(1199-1264)行草书68行,款“诸王孙赵孟坚子固彝斋居士记”。赵孟坚并不以书法闻名,但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包含了4世纪晋代书法家的自然魅力,7世纪唐朝大师的用笔方法与特征结构,还有11世纪书法家的自由表达。


这一卷轴抄录了赵孟坚关于梅竹画的诗歌,是他的代表作。然而,此卷同时谈了画理,前二首谈梅,第三首谈竹,不但以诗说理、以诗喻画,谈梅、竹两项能称为“谱”,此开风气之先。而赵孟坚有个在书画史上有位极其著名的同宗兄弟赵孟頫,我们将在下期关于元明清书画的介绍中为大家讲述。


整理:黄 松、朱恬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