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炳亭言论

 江山携手 2015-11-02

做课改的真实用意,恐怕不只是因为传统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这比较没“高度”,仅仅盯着课堂效益。

名之曰“高效课堂”,实则是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我必须声明,高效课堂是真实的效益高的课堂,但绝对不是为了效益而效益的课堂,“一切为了效益”的课堂很多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变形,因而有些同样宣扬也在做“高效课堂”的学校,其实无非就是一场应试的“变形记”,他们在混淆和损毁我们高尚的事业,我们从未回避升学率,但我们历来的主张是:好的教育从不会为了升学而改变,当然更不会在升学中败下阵来!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甄别,教育的“火眼金睛”是只需要对他的教育做如下判断:看他的教育是否“人学”,是“升学”的还是“人本”的。

真正的教育必须坚守“人性”、立足“人本”、富有“人道”、尊重“人权”。

高效课堂教育学主张,教育即人学,它意味着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也就是“以儿童为本”,即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展示欲、创造性。

高效课堂教育主张,教师角色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是提供学习和生长条件的人,离开教师这个特殊角色的存在,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去发生,教师是一个必需条件,它的价值体现在——是学习和生长的可能性;二是一个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你千万不要单纯以为教师是教材、课程的开发者,这或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讲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习和生长的开发意味着首先是对学生潜能、思维、学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其次是对学习的开发,要敢于放手,大胆让学生在在经历中体验,去失败中矫正,从感悟中成长,再次是对生长的开发,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学的教育主张是建议要从差异出发,接受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准许学生遵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生长,要敢于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而教育教学的内容指向性则更加清晰,生活、生命、生存。三是一个信念的传播者,教师必须以自己的信念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当我们概述学校即生态、教师即条件时,其中都包含着文化指向,有时候,需要从教育即信仰的角度去领会教师对信念的传播。

所谓教育学即关于如何促进生活和成长的科学,而无非是指使人成为人的策略、方式、方法;所谓教育规律,则实在应该是基于生活和成长的规律,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着教育的客观性,我们很少想着去顺应儿童的天性和需要实施教育,我们把控制、囚禁、强迫当成教育,我们以为教育就是强制、灌输、训练,我们甚至以为这样反儿童便是对儿童负责,便是他们,便是对未来负责。

新课改其实就是想努力缩短这个差距,让脱轨的教育回到人本上。只要我们心中有,眼中有生命,胸中装着人性,那么,教育就没有什么复杂的,研究儿童便是一切教育学的内容。

关于教师专业化问题,现在,我们开始思考一个基本的,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假如教师不会传怎么办?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选择的是这样一个思路:通过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如果培训不能解决问题呢?那就放弃,或者选择有专业化的教师调入进来,传统名校们几乎无一例外是这样做的!我们姑且不说这样名师是否能解决学校发展的问题,那么,占据中国教师队伍总量的大多数教师其实都是普通教师,他们未必都能胜任我们对教育教学艺术的苛责,现实的考验是,必须找到一条能让普通教师上出不普通课堂的良策!这个思路可能会启发善于思考的人,如何突破教师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制约,让学业水平能够超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呢?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我们一直固执地以为名师出高徒,假如我们压根儿就没有名师,也挖不来你所期望的名师,那能不能跳出这个认识的误区,寻找到另一条通往罗马的道路?

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服务于上,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遇到的难题,谁有办法营造了学、策动了学、满足了学,并且能让学生学好,谁就是好教师!

关于教育要基于学生的问题,教育需要符合:1、适应年轻一代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应有所不同;3、适应年轻一代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一般情况下,我们惯常于使用三把镣铐施加给学生:一是内容繁多的课程;二是灌输和说教的课堂;三是分数至上的评价。传统的中国教育又哪里有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空间、创造的机会呢?我们不是将树苗移植在荒原中任其自然生长,而是把他们种植在造就设定好的盆子里,成为一种精致而扭曲的景观。我们甚至把赏玩生命的痛苦当成了教育。

对于教师而言,点燃学生,找到他们学习动力的内在驱使,恐怕比研究教材困难得多,当全体学生开始被一种愿望驱使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众所周知,一旦学生开始自学时,他们会遇到很多的挑战,这很正常,困惑便是提升的契机,这时候教师在做什么、该做什么?点拨。点拨这个词包含着点化调拨。点拨不是精讲,是启发、诱导、提示,是拨云见日的机智,是四两拨千斤的精巧,是柳暗花明的惊喜。当然,这样的课堂化境考验着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功。或许教师的优劣区别就在这里。教育教学理当追求这样的化境,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大多数都是些普通教师,他们可能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某一种要求,教育教学有底线吗?教育的底线是呵护生命,正如武汉某位校长所言及的睡好觉、不跳楼;教学的底线是什么?能相对轻松地学习,而不是被人为威逼着接受一些自己原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在一所哪怕很普通的学校,都有学生在某一个问题的认知和见解上超出自己的先生,这个时候,就考验着教师敢于不敢讲机会交付学生,这就是我们通常主张的利用学生

在中国你要想成就点事情,你必须建立一种“世俗”哲学,也就是首先“满足眼前”,否则,他们马上会指责你异想天开,尽管异想天开在我看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词汇,可很多人视异想天开为不切合实际的代名词。中国教育所谓的“切合实际”其实就是“升学率”,尽管我多么讨厌升学率这个被应试教育异化的“毒”词,可在当下,你却无法回避,回避了便会被很多人认为你有“破绽”,他们会刻意放大,然后一棍子抡死你,更可怕的是,就会有越来越多原本就不思考教育的人更加明目张胆排斥你,那等待你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你丧失了阵地,你被人“玩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