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艺:到西北(一)

 汉青的马甲 2015-11-02

【惊涛拍岸】晚九点




武艺:到西北(一)



【人生如梦】



(一)


我在美术学院读书时,有一次教师把蒋兆和与叶浅予二先生的水墨写生挂在一起,蒋兆和的作品对人物的神态及形体刻画很深入,且又朴素自然。叶浅予的写生则单纯用线勾出人物脸部的轮廓及五官,然后用淡胭脂平染一遍,极为本色。这两幅画给我的印象都很深,但作为学院派的典型作品来讲,我更偏爱前者。


理解笔墨是学习传统的重要路径,可把金农、石谿、陈老莲、徐渭、敦煌壁画包括墓室壁画、永乐宫壁画以及魏碑等体现各自特点、代表不同风貌的作品介绍给学生。与此同时,要对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加以研究,这是当今立足于民族传统来发展水墨人物画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动笔临摹的同时,应在宏观上把握传统笔墨的精神所在,不要拘泥于一笔一墨的变化;应把笔墨看成是画家性情的流露,而不是孤立地、仅仅从形式上理解它。真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而流芳百世的画家并非偏狭的笔墨中心论者,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可能还不如二流画家,但画中的精神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生存的时代,这却成了永恒。所以,无论教学和创作,始终都应摆正精神与技巧的位置,否则只能进入“艺术作坊”。


我在传统绘画中最推崇金农和徐渭的作品。金农的作品不多,但他却很懂画。相比之下,某些画家的作品量很大,但却不晓画的真质。金农的作品每张都不尽同,每张都真实地记录着一种情感,他不是去重复,而是去寻找心灵的感应,画面虽淡,但其真性情却始终打动着你。其实,这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真谛。徐渭作品的笔墨表现,显得在传统中“格格不入”,本质上还是其性情所致,因此才得以构成他独有的笔墨味道。我个人在笔墨问题上则强调直觉,强调特定情绪下相应的笔墨语言,这非常重要。笔墨最终还是性情的产物,为笔墨而笔墨,或不断地重复某种笔墨样式,这样的作品无论在社会或商业上取得何等“丰收”,其内涵都是苍白的。


我创作时,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感受直接记录下来。本科毕业的前一年,我曾两度去陕北,由此开始,我渐渐明确了适于自己的一种创作方式。


第一次去,我几乎跑遍了整个陕北。回到学校后,根据速写和当时的记忆反复画了数幅草图,可总是觉得有些牵强。思来想去,还是缺乏表现欲望,是在被动地做事,于是我决定带着宣纸直接到生活中去尝试一下。


这次去陕北已是深秋了,农民的秋收已接近尾声。毕业创作中的六幅画都是在当地完成的。这种画面语言的产生同我住在窑洞、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香喷喷的南瓜饭是分不开的。画面中人物及黄土高原都是面对真实的劳动场面及环境整理的,在整个作品产生过程中,纯朴、自然之感一直陪伴着我。这同画室中的作画状态有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画其实是一种似曾相识的绘画,看到齐白石,会想起吴昌硕;看到黄宾虹,会想到石谿……用当代的方法表现中国画的时候,又不像“当代”。齐白石离我们并不远,在他的时代,现代化的工具都已经有了,但他从来没有描绘过这些,他描绘的还是他记忆里的东西。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的时候,中国画不需要很现实的东西,若只表现现实化的东西会觉得不过瘾。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很多当代文学是描绘前代,讲述往事,是用历史题材进行转换。

武艺 菩萨之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