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吉祥的塔公河

 地藏菩萨mohesa 2015-11-02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有人说,要么行走,要么阅读。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在路上,我们总能碰到形形色色的石头,也许是作为坚硬的基石,也许是作为路的点缀,而当我们走在青藏高原的道路上、河流边,无尽的山玛尼、水玛尼却总能让人折服,折服于这由人所创造的神奇,它是信仰的具象,是无声的祷告!




水玛尼作为西藏独有的景观,有人说起源于文成公主时期,有人则说更早。它们遍布于山溪河流之中,流水或击打、或流淌过雕凿有六字真言的巨石,象征着雕凿的主人无时无刻都在诵念着的六字真言:为自己祈福,为家人祈福,为他人祈福,为蓝天祈福,为高山祈福,为草原祈福。




涓涓溪流念诵着山玛尼、水玛尼,这留存近千年的文明,依然在高处闪耀着光芒。人们的精神从而富有,人们的心灵找到了故乡;人们用歌声唱颂吉祥,用舞蹈祈求如意,用酥油灯点燃一生的瞩望,用六字真言与蓝天对话,与日月交谈,而后又与大地河流相互交融……




玉树的勒巴沟以水玛尼闻名天下,吸引了无数人驻足欣赏。而我几次看到的却是正在开凿中的另外一处,它就是塔公河水玛尼。36公里长的塔公河并不算长,它发源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塔公草原的神山——雅拉雪山,因流经藏传佛教著名寺庙——塔公寺而得名。“塔公”的含义是藏语“菩萨居住的地方”。




2010年夏,塔公寺高僧阿聪外出云游,返寺沿塔公河走了两天。他昂首看蓝天青山,听河水咆哮、林涛轰鸣似在高声诵经;他俯首观河,见水中巨石若隐若现变幻莫测更似六字真言显现。阿聪返寺后将一己感受告知众僧,众僧大悟:此路僧俗无数,景观养眼,涛声悦耳,乃佛之圣地!于是阿聪在当年冬季枯水时用钢錾在河床巨石上凿刻出了第一幅六字真言。阿聪说这便是塔公河的“水玛尼石”,亦称“水玛尼”。阿聪则被称为凿刻塔公河水玛尼之第一人。




时至今日,塔公河内玛尼石刻的数量已经颇为壮观,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曾经在河道内绵延数千米的巨石洪流,正在慢慢被添加上新的色彩,被赋予新的生命。山崖边、溪水旁、灌丛中,玛尼石随处可见,或成堆、或独立;或刻字、或涂绘。潺潺的流水,抚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仿佛把真经吟诵了一遍又一遍,连水声也开始变得神圣起来。




塔公河流域的藏族百姓、寺院僧人,甚至更远的康定、雅江、理塘、巴塘的僧俗群众们自发的汇聚在河床上,利用农闲牧闲时节雕凿六字真言、佛像等玛尼石。他们来到这里完全出于自愿,没有工资报酬,自己带着吃的喝的,乐此不疲。河谷里每天都能保持有两三百人在此工作,分工明确,井然有序。通过与他们聊天,体会到了他们内心的快乐,更看到了他们在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之后的自由精神和宗教追求。




夏加格玛和夏加拉姆是姐妹俩,十天前来自康定。她俩争相对我说“嗡、嘛、呢、叭、咪、哞”所代表的意思。“嗡”能消除天界的生死之苦,“嘛”能消除非天界的争斗之苦,“呢”能消除人间生老病死之苦,“叭”能消除畜生牲役之苦,“咪”能消除饿鬼饥渴之苦,“哞”能消除冷热地狱之苦。她俩着重强调,静心念持六字真言更能消除六道轮回之苦。这些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异常遥远的佛家哲理,却无时不刻的伴随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她们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们雕刻的水玛尼石同样带给我更多的充实感与快乐。




在世人关注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今天,六字真言已不单是人们祈求幸福的祷祝词,还有它更富魅力的文化内涵。


更多...


(本文选自《西藏人文地理》2014年1月刊 摄影、撰文/孟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