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wangyong670 2015-11-02

在金陵十二正钗中有两位女性和僧道有关,一个是三春之一的惜春,另一个就是妙玉。一个是公府千金,一个是大户家的小姐,为什么都选择了出家,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是令人深思的。

妙玉的身世、为何出家,小说均采用暗写的形式,向读者交代清楚。在第十七回,林子孝对王夫人王夫人说道:“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士(和林黛玉一个地方出生),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双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丫头扶持,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也极好。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译文,去年随了师傅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精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她: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未曾扶灵回去”建议王夫人下贴请妙玉,妙玉来了之后就在栊翠庵中静修。在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给贾宝玉下了帖子,以示恭贺。宝玉不知怎么回帖,正在发愁之际,碰见了刑岫烟,又通过邢岫烟得以全部了解妙玉在进入大观园前的发生的故事。妙玉原在蟠龙寺修炼,和邢岫烟家是邻居,曾教授邢岫烟读书识字,只因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才投到这里。纵观整个小说,妙玉正面出场仅有两次,一次是贾母等人陪刘姥姥在栊翠庵吃茶小憩,通过短短几百字,通过妙玉和贾母、黛玉、宝玉诸人的对话,将妙玉孤僻的性格描写的活灵活现。只因刘姥姥用了茶杯,就要弃之不用:“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她拿了去罢。”宝玉接了杯子说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厮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她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另一次出场就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云、黛二人的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引来了妙玉的叫好,并兴致勃勃的续诗,并题名“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就这样一位可以和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比肩的一位才女,因不合时宜,不为权势、时势所容,只能远离家乡到大观园栊翠庵修行。即便是她吃斋念佛也好,性格孤僻、冷傲高洁也好,毕竟是一位青春少女。在请人吃茶时单给贾宝玉自己平时用的绿玉斗,单单给贾宝玉面子——给了他怒放的梅花,单给贾宝玉下帖子恭祝生日。这些都说明她虽然身穿缁衣,依然有一颗怀春少女的心。这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造成的。

惜春的性格和妙玉极像,在王熙凤、王善保家的一帮人杀气腾腾地抄检大观园时,在惜春的丫头入画箱内搜出了她哥哥托其保管的银子和衣物。惜春认为自己丢了面子,执意要将入画赶走。并对嫂子尤氏说了许多很过分、很刻薄的话,将尤氏气的不得了,为避免嫌疑、今后出现类似的事情,杜绝宁国府、不与之来往。惜春的性格多么孤傲!在周瑞家的送给惜春宫花时,惜春正与小尼姑智能儿玩耍,她接过宫花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她做尼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要剃了头,可把花儿戴在哪儿?”从惜春的判词和曲子来看,她最终出家做了尼姑,“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智能儿出家是因为贫穷所致;妙玉出家是由于幼时多病,更多的是由于不合时宜、不容于时势;惜春的出家,是由于贾家出现了一场大变故,使得她万念俱灰出家为尼。智能儿和秦钟虽然有爱无果,但也曾海誓山盟,一度缱绻风流、春风暗度;妙玉只能将青春爱情沉沉埋藏在心底;惜春呢,终日与青灯佛卷为伴,何来青春爱情。莫要以为佛门道观为清净、远离红尘之地,当贾家遇到锦衣卫抄家灭顶之祸时,将侯门绣女抛进了空门,但将妙玉抛出了空门。无论妙玉屈从于恶势力,嫁给了行将就木的官僚也好(刘心武的研究结果),还是她被卖入娼门沦落红尘也好(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她的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这是个怎样的社会,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甄士隐听了一首《好了歌》,顿时大彻大悟,出家了;柳湘莲因尤三姐拔剑自刎,也出家了;贾宝玉在经历贾家由盛到衰,由锦衣玉食到沦为乞丐的大起大落,又经历了宝黛钗恋爱的悲喜苦乐,最终看破红尘,也出家了。妙玉的仙曲《世难容》有句:“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有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惜春的《虚花误》说得很透:“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花谢花折磨。似这生死劫难谁能躲?”实际上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解是作者思想最好的写照:“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屈原在《离骚》里曾将诗人自己比喻成芳草美人,曹雪芹难道不是将黛玉、妙玉比喻成作者自己。作者认为像贾雨村那样为官是没有出路的,但像甄士隐隐居也是没有出路的,但出家为僧更没有出路。空门也好、佛门也好,在作者眼里不过是大虚幻境里的大虚幻罢了。这就是作者对那个社会的全部认识与看法。

                               ——《听红》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