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偏偏是你的孩子成绩不好?该做反思了!

 谢天谢地我的号 2015-11-02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父母有哪些不恰当的方法会导致孩子成绩不好吧。


1、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2、不停训斥孩子



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没有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3、对孩子要求过高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4、家长包办一切



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家长要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长久下去,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对周围世界怀有疑虑,做事缺乏果断性,总是思虑再三,唯恐哪一步走错,而影响到别人。而周围人的不愉快,很容易传染到他们身上,有的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到自己是不是总给别人带来麻烦。


因此,家长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能有效的去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呢?从现在做起,培养孩子养成以下9条好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



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孩子自己始终置身于思维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3、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可以说是取得好成绩最为关键的步骤。系统而独立的练习技能巩固知识又能找到不足,而深度练习是开拓思维,融汇方法的最好方法。


4、善于“问”的习惯



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定要 及时的问老师和同学。请教的好处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将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思维对照,举一反三,做到这些可以说再无难题。


5、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也就是大师们常说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凡事都是越辩越明,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不仅能碰出是相对的火花,还有学习的乐趣。


6、早“学”的习惯



从学习的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7、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


8、客观“评”的习惯



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9、有心“集”的习惯



在学习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错题本就是必须的了。用好错题本是关键。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