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是坐禅(三)

 太极柔刚 2015-11-03
本来,前面的几篇文字已经把从心性入手的修持框架勾勒完毕,已经是一个了结。但还是遇到几个爱问“为什么”的头脑继续挑战我喜欢给予答案的偏好。不仅爱问“为什么”是头脑的一种疾病,喜欢回答“为什么”其实也是一种病。于是两个有病的头脑继续成就了这一篇有病的文字。
为什么要觉察起心动念以及背后的动机?这样的问题记忆中我似乎讲过很多,但既然仍然没有满足那我也可以继续重复。
1、觉察可以看到“苦”之一。坐禅之初,觉察到内心的思绪如不可遏制的奔流,这就是“苦”。法不孤起,仗缘而生,佛法的创建之基础就是佛陀看到世人的苦,可以说,有苦,就没有佛法。佛经中讲到过很多世间的苦,其中最大的苦就是“念念不能做主”。
心念是我们认识、创造、感受世界的中心、主宰,如果念念不能做主,会是怎样的情形?“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恐怕少有人如此看待“妄念奔如许”的深意。
2、觉察可以看到“苦”之二。佛教关乎心理学的唯识派谈到,人的善心所有十一,恶心所有二十六。也就是说,如奔流的心念,其实无非就是善、恶、非善非恶三类。其中恶的心念就有二十六类,占了一半以上。而十一种善心所:信、精进(勤)、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却很难在一般的心理活动中生起,换而言之,在平常的心理活动中,起心动念基本上都是恶念,只是我们习惯了或被包装上了文明、合理的外套而不觉知而已。相反,我们只要有一点反思的理性,就不难发现,对于二十六恶心所,我们是多么熟悉:贪、瞋、痴、慢、疑、恶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因为它们每天都在与我们为伴。
当我们通过觉察而了知内心都是这些恶念,我们终日被恶念占据着,这不是苦吗?还有附加的一种苦,就是我们拼命在掩饰自己的恶,表现别人喜欢的“善”,这种虚伪的累,应该每个人都有体会。在炎热的夏天,你几十天不洗澡,满身恶臭,如果不觉,还算无知,一旦觉察到,你是去洗个澡,还是继续喷点香水来掩盖一下?
3、觉察可以看到“苦”之三。我们对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都有一个认识或评估。比如,每个人都有一种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看法。但是一旦开始坐禅,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确定,甚至越来越崩溃。对外我们表现的是一种人,坐禅时看到的内心又是另一个人。这不是每个坐禅者都有的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