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北方的北方

 点石成国金 2015-11-03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北方的北方

  1. 广袤的土地

  我们一直在说北方、南方。北方,有时是淮河以北,有时是长江以北,在大分裂时代,江河就象一条深深的伤疤,把人民割断。

  人们送给这个特定的时代一个名字:南北朝。

  而在北魏、北齐、北周这些“北方”的北方,还有一片广袤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有雄伟的高山、茂密的森林、茫茫的草原、荒凉的戈壁……

  这片土地,从来是骏马奔驰的最好的赛场,从来是勇武的猎人展现身姿的舞台。

  这片土地,从来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有杀戮、有和平、有歌声、有哭泣……

  在中国特别强盛的时候,这片土地,常常是帝国的一部分,而当中国特别虚弱的时候,她又会成为王朝可怕的威胁。

  一个个民族从这里策马而出,演出一幕幕悲壮的舞剧。他们出现、强盛、衰落、消失,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

  今天,这片土地中的大部分已经不在中国的版图之中。幸运的是,我们没有把她完全失去。

  今天,这片土地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称为“蒙古高原”,一个伟大的君主从这里让世界发抖,从而为她带来这样一个名字(而这个名字,也只是局部而不是全部)。

  而在我的文章中,我只能这样称呼她:北方的北方。

  

  2.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这段话出自《魏书卷一》,也就是北魏王朝正史的第一句话。意思是黄帝有25个儿子,最小的叫昌意,被封到北方,当地有座大鲜卑山,用山名做族名,称鲜卑。

  也就是说,鲜卑和汉族一样,也是炎黄子孙。

  那么,大鲜卑山在哪里?

  1980年,这个谜底被米文平先生揭开:大鲜卑山就是我国东北著名的大兴安岭。

  那么汉人是怎么看的呢?

  服虔(汉代四位经学大师;贾逵、马融、服虔、郑玄之一,东汉灵帝时人)在《集解》中说:“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又说:“ 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也。”比服虔更早一些的另外一位东汉学者胡广则说:“鲜卑,东胡别种”。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黃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一说法后来为《晋书》及《北史》所沿用,二书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晋书》还称: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音伟),“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这里说的昌黎棘城,就在今辽宁义县。所谓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后人的意思。这证明,《魏书》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史记匈奴列传》)。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乌桓,即乌丸。《后汉书•乌桓传》上说:“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一般认为,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西罕山即是乌桓山。

  有一种说法,认为东胡民族源于商。我觉得,说商与东胡民族同源可能更准确。

  其实,华夏族原本就是一个民族融合体,由西向东的氐羌族(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夏部落、周部落)和由东向西的东夷民族(商部落)在黄河流域相汇,形成今天的华夏族,以后又融入了苗、越族的血液。东胡与商,应该都是东夷民族(东北长白山地区的肃慎,即后来的女真,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是东夷民族)。周灭商后,部分商的残余退向东北-那可能是他们的故乡,商纣的叔父萁子更是经过东北进入朝鲜半岛,建立朝鲜半岛第一个王朝。

  另外说下,《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可能是商灭夏后一部分夏人逃入后来匈奴人活动的地区并与当地土著融合,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有很多。

  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还有一部分进入今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随之迁到五郡塞外。此时的鲜卑族从属于匈奴,“鲜卑”最早出现于二十四史,是《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下》:秋,鲜卑寇辽东,辽东太守祭彤大破之。这是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的事情,鲜卑首领偏何率部降汉。不久,鲜卑族另一部落首领仇贲到洛阳朝见,刘秀封其为王,与宁城护乌桓校尉共同管辖鲜卑人。

  等到北匈奴被汉击溃西迁(后果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鲜卑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东汉桓帝时,鲜卑出现了一个杰出首领檀石槐,他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附近),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

  檀石槐其实也是个私生子。据说檀石槐的父亲没鹿侯被匈奴征召打了三年仗,回来后发现妻子竟然生了孩子,而这个孩子绝对没有可能是自己的,当然十分愤怒,于是檀石槐的母亲赶紧撒谎,说曾经有一道闪电从天而降,落在自己口里,后来就有了身孕。言下之义,这孩子是天神的种。古人是非常迷信的,没鹿侯将信将疑,终于没有杀掉檀石槐母子,而是把檀石槐抛弃,檀石槐是被外祖父的部落养大的。

  这里要讲一下婚姻制度的发展,在对婚制(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出现前,人类社会(原始人)是群婚制、走婚制,没有固定配偶。对婚制出现的初期,群婚制、走婚制残余依然存在,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这个残余就存在的更久(川滇交界地区的摩梭族在现代还有走婚制保留)。

  春秋时代的楚国王室,曾经实行“幼子继承制”,而在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族、努尔哈赤之前的女真族,也都有“幼子继承制”或多或少的体现。

  “幼子继承制”的实行,可能源于这样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老大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小是自己的把握更大些。

  我曾经到贵州旅游,听导游介绍,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女不落夫家”,结婚后仍然住在娘家,生了孩子以后才和丈夫住在一起,孩子大了分家,大儿子要出去单立门户,最小的儿子与父母住在一起。

  檀石槐死后,部落联盟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先后附属东汉和曹魏。后来轲比能势力不断强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最终统一了漠南地区。轲比能强大后,屡犯曹魏边境,后来被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刺所杀,鲜卑再度陷于四分五裂之中。

 

  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东、西、北三大支部。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北部,有拓跋部、柔然;西部,有吐谷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铁弗(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乞伏部、秃发部。

  段部的先祖日陆眷,曾经被卖做渔阳(今北京密云)乌桓首领库辱官的家奴,有一次,各部乌桓首领在幽州(今北京)举行集会。这些首领身边都有家奴手拿痰盂(唾壶)侍候,唯独库辱官忘了带,只好把日陆眷的嘴当作痰盂使用,日陆眷面无难色,毫不犹豫地“咕嘟”一声就把痰咽了下去,而且还朝西下拜,说道:“希望主人的智慧和福气都转移到我的肚子里来!”(《北史列传第八十六》)日陆眷此举得到库辱官赏识,视为心腹。后来渔阳地区发生了大饥荒,库辱官派日陆眷带领一队人马,到辽西郡一带寻找粮草补给,抑或是让他们自寻活路。日陆眷就在当地发展壮大,“招诱亡叛,遂至强盛”,居然成为与慕容氏、宇文氏齐名的三大东部鲜卑之一。段部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鲜卑各部里较早与中原建立友好关系,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段部发生分裂,一部分反叛中原汉族政权,而以日陆眷的侄孙段匹磾(音低)为代表的一部则一心忠于晋室,曾被封为左贤王、渤海公,《晋书》立有专传,320年,被羯人建立的后赵击溃。325年,段部又出了位首领段辽,到337年,终于在后赵和前燕夹击下彻底失败,许多段部后人融入中原。351年,段辽的侄子段龛还率一部分部众归附东晋,被东晋任命为镇北将军,封齐公,357年,被后燕慕容恪打败,段龛被杀。据说,后来的大理段氏就是该部的后人。

  慕容部据说是高辛氏(即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的后代。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音伟)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337年,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先后打败后赵的石虎和段部鲜卑、宇文鲜卑。后亡于氐人建立的前秦。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后来后燕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灭。

  段部与慕容部世代通婚,比如慕容皝,母亲就是段部酋长段阶的女儿。真要追究起来,没准《天龙八部》的段誉和慕容复之间还能够扯上点亲戚关系。

  宇文部是归化鲜卑的匈奴人,《北史列传第八十六》称:匈奴宇文莫槐,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其语与鲜卑颇异。宇文部与慕容部长年交战,大约在341年左右,被前燕慕容皝(音晃)击败,其中一部逃亡高丽,一部分被慕容皝内迁到昌黎一带,还有一部分则留在漠北一带继续其游牧生活,到隋唐时形成东北两大游牧民族——奚和契丹。南北朝后期宇文氏篡夺西魏建立北周,本文有详细讲述。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成为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隋末,宇文部的一个分支还建立起短命的许政权。

 

  按照《魏书》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拓跋部是黄帝的嫡亲后裔:“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卷一帝纪第一》)据说昌义的儿子始均在尧和舜的手下都做过事。后代有个毛立,北魏尊奉为“成皇帝”,曾经“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这里所谓的国,大概是一些氏族部落。三国时期,拓跋部出了个力微立(始祖神元皇帝),据说力微立的父亲诘汾在狩猎过程中见到天上下来一辆神车,车上有一个美女,与诘汾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后说:“我是天女,受天神之命和你在一起。一年后来这里找我。”诘汾按期赴约,美女把一个孩子-力微立交给他。后来西方部落入侵,部众离散,力微立依附于没鹿回部首领窦宾,并且娶了窦宾的女儿,窦宾死后,力微立杀死窦宾的两个儿子,并吞了他的部属,加上收拢自己原来的部属,势力发展起来,“控弦上马二十余万”,据说力微立活了104岁。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 376年,前秦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386年,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现在有学者认为,“天女”应该是匈奴贵族女子,这个“天女相会”的故事反映了拓跋鲜卑与匈奴有联姻通婚。

  柔然(又称蠕蠕)的先祖木骨闾,据说是拓跋部奴隶出身,后来免除奴隶身份。力微立的儿子时,木骨闾犯法当斩,于是纠集百把号人投奔突邻部,到木骨闾儿子车鹿会时,已经有了相当势力,自成一部,号柔然。柔然最初依附北魏,后来又与北魏拓拔氏反目多次交战。突厥兴起后,柔然开始衰落,被突厥多次击败,余部先是投靠高洋的北齐,不久又反叛,在突厥和北齐联合打击下几乎覆灭,再依附西魏,后来可汗庵罗辰等三千余人被西魏交给突厥斩杀。(《北史列传第八十六》)残余分为南北两支,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还有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慕容廆的哥哥吐(音土)谷(音裕)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建立吐谷浑汗国,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这是鲜卑人建立的最长寿的政权。今天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土族,据说就是吐谷浑的后裔。

  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胡夏),是五胡十六国之一。

  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氏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

  以上几部在历史上影响有限,不在做详诉。

  隋取代北周后,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但是鲜卑人依然存在,他们的后裔契丹、蒙古,若干年后还将在中国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更多的鲜卑人,其实就融入了汉民族中。今天,我们再看到宇文、慕容、独孤、尉迟、贺兰、长孙,这些鲜卑姓氏,以及元(拓跋)、刘(独孤)、贺(贺兰)、尉(尉迟)、穆(丘穆陵)、陆(步六孤、)何(贺拔)、源(秃发)、段这些鲜卑改来的汉姓,有谁会觉得不是汉族人呢?

  而杨、李、高这些姓氏的汉族人中,今天又有多少人的血管里其实或多或少地流着鲜卑的血液。

 

  2. 高车与铁勒

  高车(北方,即北魏等这么称呼,因为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又叫丁零(南方,即宋齐梁陈这么称呼),还有狄历、赤狄、敕勒等不同名称,和匈奴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连语言也十分相似。一般认为,高车的起源在贝加尔湖附近。

  据说,有一个匈奴单于生了两个很漂亮的女儿,觉得没有人可以配得上,只有天上的天神才有资格当自己的女婿。于是单于在北方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的北方,大概要到北冰洋的边上了吧)筑了个高台,把两个漂亮女儿放到台子上等天神来娶。过了三年,母亲放心不下女儿,想把女儿接回来,可是单于不让接:“日子还没有到呢!”

  两个可怜的小姑娘,这么多年真不知道是怎么样熬过来的!

  又过了一年,有一条老狼出现了,成天守着高台嚎叫,并且还在高台下打了个洞,住下不走了。妹妹说:“这条狼就是我的夫君了。”于是不顾姐姐劝阻,下高台做了狼的妻子并且生下孩子(狼人?不知道是象狼多还是象人多),以后子孙繁衍,成为高车民族。(《北史卷98列传第八十六》)

  看到这一段,我不由想起姜戎先生的畅销书《狼图腾》。高车很可能和许多其他草原民族一样,以狼作为自己的图腾。

  高车早期由六大部落组成: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以后又出现十二姓:泣伏利氏,吐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高车先是和柔然为敌,有时也侵扰拓跋部(北魏)。4世纪末5世纪初,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还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属于柔然。5世纪末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副伏罗氏的阿伏至罗率众十余万西迁,他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487541),前后约五十五年。

  后来,嚈哒(音厌达)人(有些学者又称其白匈奴,认为是匈奴的一支;还有学者认为就是大月氏人)控制了高车国。再往后,柔然灭了高车国。

  高车自晋代起就有部族不断南迁进入中原地区,到北魏时期,由于将俘获的高车人内迁,加快了高车人加入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今天,那些内迁的高车(丁零)人早已经成为汉族大家庭的一分子。

 

  现在有一种看法,铁勒就是高车。但是按《北史》的记录,铁勒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当然,铁勒、高车、匈奴、突厥,都可能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起源。

  而这个起源的核心,应该是围绕匈奴。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北史卷99列传第八十七》)

  西海,就是今天的里海。铁勒的范围,几乎相当于今天的西伯利亚。

  铁勒有许多部落,很久没有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隋唐之前也没有建立过象样的政权,突厥兴起后,铁勒成为突厥的附庸。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铁勒,可能与高车同源,甚至高车很可能是铁勒中社会发展相对较高的某个部族。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铁勒薛延陀部背叛突厥自立,很快强大起来,“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附之” (《北史卷99列传第八十七》)。

  唐代,铁勒的后人们将要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3. 突厥

  突厥,是匈奴之后真正的“草原之王”。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国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迥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渐至数百家,经数世,有阿贤设者,率部落出于穴中,臣于蠕蠕。《北史卷99列传第八十七》)

  或云突厥本平凉杂胡,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阿谤却等性并愚痴,国遂被灭。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占风雨。取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其一国于处折水;其一居跋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山上仍有阿谤步种类,并多寒露,大儿为出火温养之,咸得全济。遂共奉大儿为主,号为突厥……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诸子遂奉以为主,号阿贤设。此说虽殊,终狼种也。《北史卷99列传第八十七》)

  关于突厥的起源,《北史》给出了三种说法。《周书》除了没有第二种说法,和《北史》无异。

  姑且不论突厥到底怎样起源,我们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突厥与匈奴有关系。

  第二,突厥崇拜狼。(高车是公狼与女人,突厥是男人与母狼)

  第三,突厥是个小部落,到投奔柔然时,不过“数百家”。

  第四,突厥擅长炼铁。因此,这个不起眼、落后的小部族,却可能拥有“先进武器”。

  第五,突厥“苦大仇深”,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的孩子固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行事却往往不免偏激。

 

  此时的草原,是鲜卑人中的一支-柔然的天下。

  柔然,你不是真正的草原之王!草原上真正的王者是我-突厥!

  你们鲜卑从高山森林中走出来,以鹿作为图腾,告诉你,草原的主人是狼!

  我-突厥,将继承匈奴的雄风,席卷这片广袤的土地。

  西魏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杨坚四周岁),突厥和中原产生了联系,当时的首领是阿史那土门,西魏丞相宇文泰派一个叫胡安诺槃(音盘)陀的人出使突厥,这使当时的突厥感到十分荣幸:“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北史卷99列传第八十七》)

  551年,铁勒准备攻击柔然,作为柔然臣子的阿史那土门率部击败铁勒,使铁勒五万余户归降突厥。现在,突厥是个大户人家了。

  既然是大户人家,就该有个门当户对的亲事,娶个大户人家的新娘。

  于是,阿史那土门向柔然可汗提亲。

  “我帮你打跑了铁勒,又发了大财,您应该可以把您的漂亮女儿嫁给我了。”

 

  柔然可汗勃然大怒:“你小子,就是我家一个铁匠,打工的,竟然敢这样说话,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大概是早已经忘记,自己的祖先还是奴隶出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太侮辱人了!阿史那土门杀掉那个被柔然可汗派来传话的倒霉蛋(阿史那土门显然没有受过“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教育),反了!

  你瞧不起我,我还看不上你呢!阿史那土门决定向西魏提亲,宇文泰很爽快,立即把长乐公主嫁给阿史那土门。反正公主也不姓宇文。(《资治通鉴卷164》)

  552年,突厥攻柔然,不肯让阿史那土门当自己女婿的柔然可汗兵败自杀,阿史那土门自号伊利可汗,这标志着突厥从一个部族发展成为一个政权。估计突厥的主力有那五万余户铁勒,这帮人与柔然是世仇,打起仗来应该比较卖力。

  在以后的岁月里,突厥逐渐将柔然势力逐出了蒙古高原。到第三任可汗、阿史那土门的儿子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时,突厥已经“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北史卷99列传第八十七》)

  强大的突厥成为北齐、北周争相巴结的对象,突厥可汗的女儿也成为了“香饽饽”, 北齐、北周争相求婚。

  572年,突厥木杆可汗死,弟弟陀钵可汗接任,分突厥为东西两部,西部属步离可汗,东部属尔伏可汗。这个分是“分割”而不是“分裂”, 陀钵可汗作为“共主”,对整个突厥有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

  面对北齐、北周的殷勤,陀钵可汗很受用:“只要南方那两个娃娃这么孝顺,咱们一辈子吃喝不愁。(“但使我在南两儿常孝,何忧于贫!” 《资治通鉴卷171》)”

  根据利益需求,突厥有时与北周结盟打北齐,有时与北齐结盟打北周。我们已经看到,突厥在战争中并不卖力-一个分裂的、鹬蚌相争的中原对突厥最为有利。

  然而在577年,北方统一了。“孝顺儿子”没有了,要过好日子,只有一个办法:抢劫!

  突厥,将成为我们以后的故事里一个重要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