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气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二)

 真心人8 2015-11-03


清气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 效果

附补气固脱,回阳救逆法
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景源



肺胃热炽证

肺胃热炽证在温热病中比较多见,或见于风温病中热邪由表入里,或见于春温病中伏邪内发,或见于暑温病中暑邪入里,或见于湿温病中湿热化燥成温,或见于温疫等。其临床表现是: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这个证候在伤寒病中也可以出现,是太阳伤寒的表寒证化热入里而转化成阳明里实热证,所以在《伤寒论》中称之为阳明经热证,是足阳明胃经热盛的证候。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首先把这个证候列入“上焦篇”中,称之为“太阴温病”,而后在“中焦篇”中又列入了这个证候,称之为“阳明温病”。这个证候到底是“太阴温病”,还是“阳明温病”呢?也就是说,病变部位到底是在肺,还是在胃呢?可以说,病变部位既在肺,又在胃,是肺与胃同病,所以可称其为“肺胃热炽”。 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第一个方剂是“辛凉平剂银翘散”,第二个方剂是“辛凉轻剂桑菊饮”,第三个方剂就是“辛凉重剂白虎汤”。“上焦篇”第7条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由此可见,吴鞠通是用白虎汤来清肺热的。


“中焦篇”第1条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在这一条里,吴鞠通是通过脉象来区别手、足阳明的病变。“面目俱赤……日晡益甚者”,是手、足阳明热盛的共有症状,所以统称为“阳明温病”。但是足阳明胃热属于无形热盛,所以“脉浮洪”,应当用白虎汤清泄胃热;手阳明大肠热属于有形热结,所以“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就应当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由这条可以看出,白虎汤是用来清胃热的。综合这两条所述可以看出,白虎汤既能清肺热,又能清胃热,是肺胃同治的方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把白虎汤的应用范围由清胃热扩展到肺、胃两清,实际上是对《伤寒论》的一大发展。在风温病的发展过程中,风热邪气“首先犯肺”,出现手太阴肺的卫分证,或导致卫外失司,治疗用银翘散;或导致肺失宣降,治疗用桑菊饮。进一步发展,就由卫分传入气分,导致热邪壅肺,轻证用麻杏甘石汤治疗;重证用白虎汤治疗。再深入发展,则有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顺传于胃,在由肺传胃的过程中,可以出现肺热不解而胃热又起的肺胃热炽证,治疗仍然用白虎汤;另一种趋势是逆传心包。除风温病外,在其它病种中,如春温、暑温等,既可以由肺热传于胃,也可以由胃热传于肺,都可以导致肺胃热炽。为什么肺热与胃热容易互相传递呢?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体表的器官来讲,肺开窍于鼻,胃开窍于口。鼻与口在外面看是两个器官,但向里都进入口腔,外感邪气从口入、从鼻入,既可以入肺,又可以入胃,所以肺与胃往往同时发病,导致肺胃热炽。


第二,从体表的组织来讲,肺合皮毛,胃主肌肉,皮肤与肌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热邪从皮毛而入,必然内传于肺,皮毛受邪也可以通过肌肉内传于胃,引起肺胃热炽。第三,从经脉循行来看,《灵枢·经脉》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可见,手太阴肺经与胃的关系非常密切,肺有热通过经脉传于胃,胃有热通过经脉传于肺,都是势所必然的。第四,从生理功能来讲,肺主一身之气,与气的运行有关;肺朝百脉,与血液的运行有关。肺通过宣发、肃降的形式,推动气血运行于周身。肺脏热盛,也通过宣发、肃降,向周身散热。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气血之源,全身的气血都由胃消化水谷精微而产生,全身经络中的气血都是来自于胃。胃腑热盛,也通过气血的运行散布到周身。所以,从生理功能的联系来看,肺、胃热盛都可以相互影响而敷布到全身。总而言之,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肺热与胃热往往互相传递,而呈现肺胃同热的肺胃热炽证候。


肺胃热炽证之所以呈壮热之势,是因为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这种病人的体温一般都在39℃以上。肺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胃为十二经气血之源,主肌肉。肺胃热炽,必然向体表的肌肉、皮毛散发,所以这种热势是里热外蒸,称为蒸腾之热。因为它里热虽盛,但还未形成有形的实邪,如燥屎之类,所以称之为无形热盛。由于里热外蒸,就要求外环境的温度低,才能更好地向外散热,所以病人恶热喜冷。热邪持续蒸发津液外渗,就导致大汗不止,就如同蒸馒头一样,热气向外蒸,就向外冒出大量的水汽。大汗伤津,就导致口渴喜饮,这是人体需要补充津液的自然反应,中医学称之为引水自救。这种病人喜冷饮而不是热饮,是因为冷水可以降温。热邪迫肺,肺气上逆,就出现喘息气急。如果气逆过甚,就出现鼻翼煽动。面赤与舌红,是热邪鼓动气血上行,充斥于面部与舌面所致。舌苔黄燥,是因为热炽津伤。脉浮是因为热邪蒸腾,气血外涌使脉搏随之而浮于表。洪脉如钩,是因为热邪鼓动,气血涌盛,就像刮大风吹得水起波浪一样,波浪到高峰之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就打个旋儿而突然下落,使波峰下降而出现“钩”。波峰到来波形长,所以称为“来盛”,波峰突然下落波形短,所以称为“去衰”。脉象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是热盛而气血不衰,气血涌越的结果。总而言之,脉浮洪标志着气血涌越,向体表鼓动。滑数脉也是实脉,也是气血涌盛的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