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乳腺炎(乳痈)——贺氏针灸临床案例选

 真心人8 2015-11-03

点击右上方蓝色“中医传承”加关注,获取更多针灸资讯和临床案例!

急性乳腺炎即祖国医学所谓之“乳痈”,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生于妊娠期者较少见,本病以乳房红肿疼痛为主证,是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恣食厚味,胃经积热;或因优思恼怒,肝气郁结;或因乳头破裂,外邪火毒浸入乳房,致使脉络阻塞,排乳不畅,火毒与积乳互凝,而结肿成痈。
【临床表现】本病初期,乳房结块,肿胀疼痛,排乳不畅,同时全身不适,寒热往来。如果乳房肿胀加剧,焮红疼痛,常为化脓之征象。如硬块中软者则示脓已成熟。如排脓通畅,一般溃后肿消痛减,则将渐愈。如口渴喜饮,口臭便秘,苔黄腻,脉滑数,属胃热壅滞。如见胸胁闷痛、呕逆、纳呆、脉弦、苔薄,系肝气郁结。
【治则】舒肝清胃,泻热解毒,通经活络。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或周围)、足临泣、曲池。
【剌法】以毫针直刺曲池1 寸,刺足临泣约4 分,留针30分钟用泻法。如热毒壅盛。以锋针点刺病灶周围处以放血清热;如疮口己溃,久治不愈合者,以火针速刺局部或疮口周围,以化腐生肌。
【病案举例】
迟某某,女,37 岁。
主诉:右侧乳房红肿疼痛已两个半月。
病史:患者于1986年8 月份,产后几日,自感乳房疼痛难忍,发热38度以上,去某大学附属医院外科诊断为“乳腺炎”,注射青霉素,口服红霉素、止痛片等,均无效。乳房肿胀疼痛,高热达40度,发病已两周,建议手术切幵,未经同意,后至某中医院外科,诊断为“乳疮”,外敷、内服中药及抽脓等法治疗近两个月,病情时好时坏,脓液排后疮口不能愈合,又重新聚脓,如此反复,经久不愈。后经人介绍来诊。
望诊:体略胖,面色赤。舌尖红,苔薄白。
切诊:脉弦滑。
辨证:病程日久,毒热尚盛,气血疲滞不通。
治则: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泻毒去腐。
取穴:疮口局部(阿是)。
剌法:以中等火针,速刺疮口局部3针。
针后,患者当时立感疼痛消失,1 天以后脓液肿胀皆除,共治疗3次,不久即脱痂痊愈。
【按语】引起本病的内因是肝郁气滞和阳明里热。乳房依据经络的循行分布,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产妇气血运行有序,脾胃运化如常,则乳汁畅通,今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以致局部气血凝结发为乳痈,聚脓生液,红肿热痛。由于乳痈的发生,可加重气血的损耗、经络的阻滞,故治疗之法在舒肝清胃的同时,要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在治疗上述病案时,突出了这一思想,即“通经络,调血气”的原则,尤其对于久治不愈之疮疡,更宜“通”为主。经络通畅,气血流通,肌肤得以濡养,则脓液无生成之源,故通则病去,不通则病缠绵不愈。遵照这一思想,在治法上采用“三通法”,即以毫针剌曲池、足临泣穴以微通,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与足阳明经气相通,临床上刺此穴可达到通调阳明,退热消炎之功;足临泣穴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肝与胆互为表里,经脉上相互交接,刺此穴可疏泄肝气之郁滞,有通经活血之功效。微通法适于急性乳腺炎各期使用,如病邪壅盛,毒热滞留肌体,可以锋针速刺病灶周围以放血,令瘀滞之经脉强通;如病程久而不愈,虽有毒热稽留或无,皆可用火针速刺局部,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去腐生肌,以利疮口愈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