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医生如何治疗“流感”

 山高水高 2015-11-04

“流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不过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现在的流感传播更加迅速、范围更加广泛。流感由以前局部暴发发展到现在的全球爆发,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对流感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其实古老的中国在古代、在为进入全球化之前,医生治疗流感的方法丰富多彩,也极其有效。中医治疗流感的经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使我们今天对付流感的有效武器!我们虽然改革开放了,但在医疗卫生方面,我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只能听任世界卫生组织的看似科学指导。其实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识流感的方式、推荐的治疗流感的方法比我们的古人差远了。我这绝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厚古薄今,而是深切的感到我们拿着防治流感的有效利器不用,反而拿着大把的资金花在一些无用的防治措施之上!

中国古代的医生怎样防治流感?

中国的古代医籍,目前能知道的当属于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许多香药,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了这些香药的实物,譬如辛夷、佩兰、蕙兰、桂、花椒、吴茱萸等。这些香药具有芳香祛秽、防腐杀菌、消毒的功用。利用这些香药防病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很多地方过端午节时都有在大门口插艾叶与菖蒲的习惯,或者做一个小香囊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以此来避秽驱邪防病!我们现在也可以采用焚烧艾叶、煮醋熏蒸的方法来预防流感!

古人治疗流感的最有名的医家当属医圣“张仲景”了。他的治疗流感的经验集中记载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又传在作太守期间,经常在大堂上为百姓诊病,开“中医坐堂”之先河。

张仲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伤寒论》中张仲景的自序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伤寒,何谓伤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早就说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所谓的伤寒就是现在的发热性疾病,并且具有传染性,当然也就包括了我们现在的流行性感冒,也有可能包括“H1N1甲流感”。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心治疗当时的具有传染性的发热性疾病,并将自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近代医家常说“治外感崇仲景,治内伤法东垣”,就是说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应该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治疗内伤性疾病应当学习补土派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张仲景怎样治流感?

张仲景治流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还有很多屡用屡效的验方。

流感轻症(中风):

病因:轻微风邪

表现:发热(一般为低热,﹤ 38.5℃),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这种患者一般无内热,无大便干硬,无咽部充血及咽痛。

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12()

加水600ml,煎取500ml,趁热服用,如不发汗,再喝热稀粥一碗,以助发汗。

流感重症(伤寒)

病因:伤于寒邪

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肌肉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这种患者一般无内热,无大便干硬,无咽部充血及咽痛。只是感受寒邪较重。

用麻黄汤治疗: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

可以适当加些羌独活、白芷、川芎、生姜等,以助解表散寒。

加水600ml,煎取500ml,趁热服用,以助发汗。如不发汗,可以再服热稀粥帮助发汗,常一汗而解。

流感重症(寒包热)

病因:内火炽盛,外感寒邪

表现:恶寒发热(常呈高热或者高热不退,>39℃),头痛,身痛,肌肉骨节疼痛,咽痛,扁桃体肿大或者化脓,无汗或者汗出不畅,喘粗,大便干硬或者数日不大便,鼻塞,流黄粘稠鼻涕。

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解表兼以清里: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生石膏半斤、甘草二两。

刘河间温病学派的祖师爷,用药力主寒凉,是金元四大家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更是理解了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并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创制了防风通圣散。下面简要分析防风通圣散的作用:

  防风 50g 荆芥穗 25g 薄荷 50g 麻黄 50g 疏风散寒,发汗解表。

大黄 50g 芒硝50g 通腑泻热,使火热之泻从大便而出。

滑石 300g甘草 200g利尿泻热,使火热之邪从小便而解。

  栀子 25g石膏 100g黄芩 100g 连翘 50g 清热解毒。

川芎 50g 当归50g 白芍 50g活血。

桔梗 100g利咽。

白术()25g佐治大黄的泻下,防泄太过。

该方主要是解表清里,组方原则与麻杏石甘汤一脉相承。被后人推崇为预防、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良方,俗语“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为证。

根据《简明中医辞典》历代重量比较表进行换算,西汉时,一两合16.14克。仲景的用量是其治疗疾病取效的重要法宝。我们现在治疗流感,有时常感经方不好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会用,用不对症,二是不敢用,用量太小。

当然,一旦热病失治误治,会出现脑炎、肺炎、心衰等变证,张仲景也不是没有处理的方法。待后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