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之重器,伟岸雍容——大克鼎彰显“西周中期书法典范”

 北京老伍 2021-01-05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光绪中期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晚清时期,有“海内青铜器三宝”之尊。

此三宝,分为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

我们此前已经介绍过毛公鼎,今天介绍上博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当然,作为一个书法学习号,我们也只从书法的角度来欣赏此宝。

对于喜欢金石的书友而言,研究青铜器,主要着眼于铭文的书法艺术。如铭刻于大克鼎器内壁的文字就被公认为“西周中期书法之典范”。


(图:大克鼎铭文)

大克鼎内壁铸铭文28行,基本为每行10字,仅有一行为11字,其中合文2字,重文7字,共计290字。

此鼎铭文显示,西周中期的金文书风有了很大的变化,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字体结构较为简化,早期凝重雄浑的风格,逐渐转变为质朴。


(图:大克鼎铭文拓片1)

据上博资料,“其字体特大,字形方整,行列整齐,舒展流畅,秀丽典雅。用笔圆转自如,线条挺拔饱满,既稳重端庄又静中有动,具有伟岸与雍容的态势。铭文前半部分划有整齐的长方形格子,一字一格,布局严谨;然于整齐中亦有变化,大小错落,富于自然之趣,生动之态、庄严之象。”


(图:大克鼎铭文拓片2)

“在用笔方面,修饰性的肥笔、波滐多用线条取代,棱角锋芒以及折笔直划也不复存在,没有西周早期字形的跌宕起伏,已被纳入规范之中。通篇章法鲜明严谨,以套语“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结尾,表现了周人礼法秩序的完善和确立。”

“至此,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大克鼎铭文不仅字体工整优美,且内容详实具体,历来被认为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

当然,从青铜器物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此鼎纹饰之美,也同样令人赞叹不已。周人礼法秩序的森严和祭祀礼器的威严庄重之风,都跨越千年,铺面而来。


(图:大克鼎纹饰)


(图:大克鼎纹饰)

相关内容敬请参阅:

10月13日文章《国之重器,金石大美——“毛公鼎”书法的奇逸浑穆之风》

编辑/老伍


最通俗的讲述,最正统的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