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大篆,尤偏爱大篆(也叫金文、钟鼎文)的“味”与“范”。这样奥秘、质朴、生拙、厚重、大气,又不乏生动灵异的字体,似与我有缘,常常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想像。 多年前遇到《散氏盤》,可说是一见钟情,从此如影随形。虽说我主研大草,在此铭文身上不敢说学研通透,但隔三差五,总能想起临上一临,如老友会上一面。 《散氏盘》是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列,均以长篇铭文和精湛书法立于世间,成为大篆的标志性作品。 西周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西周金文量与质大大超过了商朝,尤其是器物上的铭文,记载内容广泛,涉及到分封、征伐、册命、赏赐、诉讼、划定疆域等多个方面。殷商时铜器铭文一般很短,一至五字者居多,字体尚与甲骨文相近,章法亦不甚讲求。西周时期青铜器上铭文增多,艺术性增强。铸刻于周朝厉王时期、出土于清乾隆年间的《散氏盘》,文十九行,共三百五十字,是夨、散两国划定疆界的盟约,对研究周朝历史,提供了直接的史料。 《散氏盘》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数以千计的青铜器铭文中,以卓然独特的书风,奇崛雅逸的书趣,大朴不雕的书韵,成为传世之重器、书法之瑰宝。 在周朝后期,金文书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成熟期,铭文镌刻成为时尚,王侯将相及贵族世家,所制青铜器物,动辄刻铭几百个字,大大加重了青铜器的贵重与份量;字体已大致定型,同甲骨文有了明显区别。初步具备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求一一结构、笔意、章法、气韵,并且开始追求书法美的创造一一厚、重、拙、灵等等,书风从优美遒丽转向醇厚雄强,更为率意质朴、天真烂漫。而《散氏盘》书法就是极为突出的代表,被史家誉为金文书法的一颗明珠。 其时,金文上尚没有署名的规距,但帝王之家御制的器皿铭文,一定是顶尖高手所书。《散氏盘》,写得玄奥玄妙,浪漫恣肆,犹如汉赋之铺陈华美,古乐之凝重雅致,草书之腾挪跳跃,正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中指出的 “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名家评曰《散氏盘》是“金文中的草书”,我觉得是肯定了此器的独创面目。这一句话也启迪了我,我写草书有意无意间汲取着《散氏盘》神奇深妙的笔法笔意,多年来受益匪浅。是什么方面让我如此着迷,它莫非有什么魔力不成? 我认为, 首先《散氏盘》铭文气势朴茂豪迈,在金文中显得十分地“打眼”。它用笔圆融、隽永、精严,字体结体扁方,取横向之势,新颖别致,打破了当时以纵向取势的“固态”,风格取向上与楚简、帛书靠拢,深得书体改革的大脉络、大趋势,形成了金文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再者,它气韵古拙生趣,率意苍浑。其点画变化多端,不规则中见错落摇曳,横竖长短适意,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左长右短,右长左短,率意适心,莫测端倪,欹正相生,自由活泼。造形结体上密下疏,欹倒倾侧,纵横自如,无一字不倾斜,无一字不生动,个个恣态不同,众妙毕备,无奇不有,犹如天设神助一般。 还有重要一点,《散氏盘》在点画的转折交接处方圆并用,虽是镌刻之字,却接近于手书状态,让人感受到一种活泼泼的生气,加上其章法的错落参差,犹如满天星斗,灿烂夺目,更增加了几许意象、意味、意趣。从自由的书写状态上看,写此金文确有点象写草书一样,意、韵为先,纵横左右,任心自运,蕴含着一种宇宙的苍莽博大,体现着强烈的生命律动,没有丝毫一般盘铭的那种正统与呆板!让观赏者不由得产生亲切之感。 我学怀素草书《自叙帖》多年,注重用《散氏盘》的用笔,较好地理解了怀素“以篆入草”的笔法。《自叙帖》银钩铁画,瘦硬劲挺,篆书线质,如锥画沙。而《散氏盘》的线条高古、圆融、多姿、爽利,此线条与彼线条相若,互融互汇,相得益彰,促进了《自叙帖》的学习。 《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期的作品。《资治通鉴》评价,周厉王是个无道昏君,王道日衰,纲纪败坏,礼乐丧失。但这种纲纪的败坏,秩序的混乱,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有利于新的艺术思潮的自由涌动。《散氏盘》简便率意、不衫不履的新金文书风横空出世,打破了刚刚形成的金文秩序,也不失一桩艺术上的奇闻逸趣。 学习书法需溯源求本,熟知书体的形成变迁。金文书体发轫于殷商,发展、成熟于西周,自然气息高古,气象不凡。如果我们明白《散氏盘》的艺术价值,从此铭入手学习,应是一条学书捷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