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头脑在禁锢你的生活

 Daddyzhang文库 2015-11-04


人们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体系

活在其中,觉得安全

却总是在害怕、排斥体系之外的东西

内心的开放与封闭


先说一个大家耳熟能详、臭遍了街的小故事,就是讲庄子庄大爷和惠子惠大爷在一座叫濠水的桥上散步,然后庄大爷就顽皮了,说惠兄你看那水里的鱼,它们游的是多么的欢畅自在,真高兴啊。然后惠大爷就说高兴你妹啊,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高兴不高兴呢?然后俩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开始用逻辑撕逼,最后三俗终于战胜了高雅,庄子胜利了。


后面的咱暂且不管,在这里我只想强调惠子的那一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句: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我觉得,此话应该被我们现代人写下来,挂在书房,时时观想一下。


它的意义,除了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写到的一切要回归于个人,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地方,来源于这些年我对人的一个观察。


有那么一类人,她们或许是企业中的高管,或许是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或许是一个咖啡馆的小老板,总之,在她们的身上总是洋溢着一种温馨欢快的感觉,或者说叫气质吧。无论你在什么时候见到她,她们娴静端庄的知性范儿总能让你觉得温暖,而且她们脾气一般都超级好,基本属于知心大姐知心大哥的范畴,无论你有什么疑惑都能替你排忧解难,临走时还总能送你一个岁月静好的微笑。


一开始,你会被这种人所吸引,觉得哇塞好温暖呀,每次见到她就跟回家一样。但时间一长,或者说如果你敏锐些,像我一样,都不用时间长,你就能从她们身上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说压抑自己的阴暗面啊人都有负面的能量她们不可能一直这么好她们虚伪啊,这些因人而异,咱都暂且不谈,但她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便是:


她们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来解释世界。


于是乎,在这套体系之内时,她们是温柔的,是美好的,是宽容大度的,你把形容上帝的词儿拿过来也基本都适用。但是,如果她们遇到了异类,或者说不能理解的人或事,她们要不就会马上把异类归到她们的概念体系之内,然后继续岁月静好;要不就排斥,假装看不见——而在这个时候,她们又是极端狭隘的。


都是概念,太枯燥哈,举个例子。


这些天,我在一个北方城市生活,写东西,有一天偶遇了一个岁月静好的咖啡馆女掌柜,一开始是觉得很温暖,但很快我便发现了如上的问题。


比如,当我聊起我正在筹划中的小说情节,她便很快“淡淡的笑着”说你的故事接下来一定会怎样怎样发展。


比如,当我说我在大理的一众朋友,说他们的生活状态时,她便很快“淡淡的笑着”分析他们那样做的原因。


比如,当我聊起大理和丽江那些无疾而终的感情,和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她便很快“淡淡的笑着”说每一段感情最后失败的原因,男女方都是怎么考虑的之类。


关键是,全部都错。


我的小说完全不是要那么发展的,大理的朋友们那样生活完全不是因为那些原因,而那些分手的男女,没有一对儿是像她想的那样。


而最最讽刺的是,当我说完大理的好,她想了想,淡淡的笑着说大理之所以好的原因,分析的貌似头头是道。然后我问她你什么时候去的大理呀,她说对不起,其实我没去过。


所以,你说我下一步要怎样做?在她的陈述过程中我提过几次异议,但很快,她就都能绕个圈,最后再归入她的“解释体系”里,然后岁月静好,你说我还能怎样?我要是随声附和,倒是也能落个大团圆的结局,但我有那么怂么?


于是我说,姐姐,他们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然后一一的说明真实情况。当然,我是在充分照顾她情绪的前提下,用最缓和的语气反驳的。


结果,姐姐似乎看出来了我不可能被说服,然后又是微微一笑,自顾自的拿起一本书,不理我了。


就当真,硬生生的,咔嘣一下,不理我了。


于是,当那冰冷的排斥和拒绝信号发出的时候,之前她所营造的美好和温暖瞬间灰飞烟灭。


我笑了笑,起身告辞。


走在路上,我回想到很多人都是如此,人们总是希望在头脑中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概念体系,或者说叫世界观吧,然后活在其中,好像很安全,却总是在害怕、排斥体系之外的东西。这种害怕从体系建立的那天便存在着,随着岁数,与日俱增。


问题是,子非鱼啊,子真的非鱼。


所以说,要多读书。


比如康德康老爷子在二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是没有什么真理的。任何想要建立哲学/概念体系的努力都只是徒劳,都是让自己封闭的开始。


字字珠玑。


有了体系,就有了封闭。



康老爷子还说,这个表象世界是极端复杂的。这里的表象世界不仅是指我们这个物理世界,也是指心理的实像,它们是很难去归类、体系化的,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未必能了解多少。


说到这里,想起曾刊登在新周刊上的一则新闻,说是那位曾经在雅安地震中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救人的英雄,后来因为暴力抢劫被捕。


又想到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成性,对权力卑躬屈膝,虚荣嫉妒,自私自利,气量狭窄,却塑造出了或许是近代世界文学史上最有魅力的一众人物,启发了无数后继者,算是无数大师巨匠们的老师。而他那惊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几乎完全来源于他身上的邪恶。


其实,人性就是这样。


善良和邪恶,卑鄙龌龊和圣洁奉献,自私和无私,奉献和掠夺,都是可以毫无违和感的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一个抢劫犯上一秒可能还是个英雄,人性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越人自身的想象,是不可能被概念、体系化的。


概念、体系化的结果,就是狭隘和封闭的开始。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写的那叫一个好。当初我看完第一遍后,除了那句经典的“再次见到你之后,我发现我们之间不过是幻觉”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马尔克斯的一个结论:


“无论你经历过多少段感情,有过多么深刻的领悟,这个世界上也根本不会有一本爱情指南存在,没有人能做爱情或生活的老师。”


极端同意。


这也是为什么早年间我想学心理做心理咨询,后来放弃的原因。我不想大言不惭的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套什么体系,去揣测别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复杂。而且我至今也认为,心理治疗一定要有个度,因为苦难会激发创造力,治愈了心灵的苦难也就抹杀了创造力,这个说远了,拉回来。


总之,子非鱼。


于是你说,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预测么?这岂不就成了高中课本里讲过的那个不可知论了么?


也不是。


越是活在头脑里的人,越是将自己的未来都“规划”好的人,他的人生便更可预测。比如我还知道一个政府官员,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早已没有了什么新鲜事儿,人到岁数不结婚就是有心理或生理问题,一男一女关系好一点儿里面就肯定有龌龊的事儿,相处多年的同事随便一个动作他都能解读出含义。他的未来太好预测了:工作,升官儿或不升官儿(唯一无法预测的地方哈哈),退休,短暂旅游,带隔辈人,等隔辈人长大后自己也老了,然后每天看电视运动养生,看电视运动养生,看电视运动养生,死。


可怜的是,如今他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早已洞悉人性,在他看来,人性就在办公室的那十几个人里,人性就在那不到一百平米的屋子里。


啊对了,人类不是还发明了一个叫“职业生涯规划”的东西么?这真是一大了不起的发明,证明人类自轻自贱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竟然把自己跟一个物件、一个商品来划等号。因为据我所知,早年间的规划应该大多是对一件商品在生产和销售中各环节而言的吧?比如苏联的计划经济委员会,中国的国家计委之类。


在这个领域,子不仅知道鱼,还知道每一条鱼。


个中滋味,不再展开,诸位细品。


而我能做的,也是希望能对诸位看官有所启迪的,就是一个请求:


请保持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好奇心,保持自己内心的开放性,不要让头脑禁锢了生活,画地为牢。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