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躯体症状背后的意义

 renrenyun 2015-11-05


症状背后的意义
【第41期】父母读书会有感




下着雨的秋日,有点冷冷的,坐在小屋里,烧好水,放好书,等待… …


听见脚步声,第一个到的,是一位儿科医生。这不是一位普通的儿科医生,在城西的家长圈里,不少人都会慕名而去找她,不为别的,只为能多听听她对于孩子生病的“另类”观点,只为能和她多聊点疾病背后的意义,只为能不用给孩子过度用药… … 我们笑称,她是儿科界最懂心理学的,心理学界最懂儿科临床的。

陆续的家长都来了,每次看到新加入的伙伴都会欣喜万分,而看到一直坚持参加且又变化良多的家长伙伴,心中总是会泛起阵阵涟漪。好吧,我是个容易被感动的带读者。

最后进门的也是一位妈妈,而同时,她又是在高校坚持把心理学应用到底的教授,“王的旅行”,就是她发起并组织的,在炎热的夏天,这场旅行,一共给36个孩子和家庭带去了不一样的味道,而这个“变味”一直在部分家庭中持续的“发酵”,很多父母都反馈,孩子回来以后,不论在行为,还是学习态度,亦或是对待家人的方式上,都有了“惊奇”的变化。



我们的读书会,不仅仅是读了几本书,更多的是让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孩子已经出现的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看到了ta们发出的“信号”,以此来引导这些“火星人”,以便更好的适应“地球”生活。这个引导,就是所谓的“教育”。

对于很多家长都关注的孩子的很多疾病,是否都会与心理状态有关,今天的读书会就重点讨论了“症状背后的意义”。

过敏性鼻炎!长期咳嗽!哮喘严重!高热惊厥!… … 似乎都仅仅是身体的症状?

好!那为何在一定比例的过敏体质家庭中,我们问询到类似的情况:

1、双方的老人轮流带孩子,一生病,2个父母加4个老人齐操心。

2、养育者时刻知晓孩子的需求,不用宝宝开口,只要手一指,东西即可到眼前。

3、养育者以自己爱的名义“侵占”了孩子的需要,从不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4、麻麻和粑粑的冷战,只有在孩子生病时,才有缓和的可能。

5、家庭中养育方式的不同,让孩子处于“权力斗争”之中,以躯体疾病来表达对“战争”的抗议。

… …


面对这么多的“状况”,大家纷纷就先天“气质说”和后天“养育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们认为,当然不可否认先天而来的“气质”,甚至有英国的儿童治疗师提出,孩子在出生时,已然带了“记忆”来到这个世界,这个记忆,就是在母体中逐渐形成的,父母以及养育环境远在我们认为的那个阶段,更早的出现在胎儿/婴儿的记忆中,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先天气质。比如敏感型的孩童,在养育的过程中,可能父母就需要相对的更关注一些,包括孩子的体质和情绪。

但同时,后天养育环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教育者、儿童咨询师等所关注。

母婴互动,依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形成了我们人格的基础。一个婴儿,ta所面对的那个养育者,可以形容为一个“客体母亲”,在这面镜子里,ta慢慢的看到了自己,从而形成了自我,对自己有了意识;另一个方面,还有一个“环境母亲”在起着我们以前可能不曾注意到的作用,比如家庭中的其他养育者、兄弟姐妹、父母之间的关系、托儿所以及一些早教机构等等,这些都可以给予婴幼儿不同的“客体感受”,从而对ta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形成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一位妈妈反馈了她们在科研工作时的一个实验。把几只小白鼠放在一只猫的周边,共同相处一段时间,仪器显示,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猫咪没有去吞食这些小白鼠,但是这些小白鼠的情绪指标都处于高度频繁的波动状态下,尤其是焦虑、焦躁、抑郁等相关情绪,随之出现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这样的实验,并不能精准的提示我们,是哪一项因素导致了小白鼠情绪以及躯体的变化,它是一个联动作用下导致的综合性反应。

联系到我们的很多儿童疾病,同样,在大环境(客观的天气因素、教育压力的现实存在)和小环境(家庭教育理念、夫妻关系、主要养育者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情绪等)的作用下,孩子的躯体和心理同时在发生着一些应激的反应,以便让自己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家长:在我第一个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因为考虑到我生二胎时无力照顾,所以给孩子送了半天的托班,希望他能和同龄伙伴的相处能有一个过渡。但是孩子在送去托班以后,就开始生病,长期的咳嗽,没有其他任何症状,最后抗生素都用了,头孢用好,用阿奇,后来实在没办法,就放弃了托班,回到家慢慢调养。结果发现,决定不去托班,回家后一段时间,孩子的咳嗽就慢慢好转了,没有再发生类似的长期莫名咳嗽症状。

家长:在和儿子打架吵闹的那个阶段后,我也慢慢放弃了对他的“努力”,当他提出为什么我要住校一个星期,而妹妹可以在家时,我咬咬牙,在一周的中间,把他接回家一次;但即便我真的这样做了,儿子依然吵嚷着不想去上学,该说的我也说了,他坚持不去,我也同意。随着我的“妥协”和“不管”,儿子慢慢的开始主动做作业,有一次因为玩的晚了,他自己坚持要把作业做完再睡,一直做到晚上12点,他做完自己洗漱睡觉。 在参加完“王的旅行”夏令营后,有一次,我和孩子外公在家门口席地而坐的聊天,离开之前,儿子主动上前,要求我给他和外公拍个照片(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在我和孩子外公聊天的过程中,儿子会问我,老妈,你刚才哭了么?(以前他很少关注我的情绪)。在我有了自己微商创业尝试后,当我的学习和他的计划有冲突的时候,他主动提出:老妈,你去吧!我支持你!我自己会安排好的(而之前,我担心他会因此而对我生气)。


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各个元素(家庭成员)组成,如果系统出现“故障”,那么它就会自发的调整,以期达到“平衡”,而这个“启动器”,一般会由家庭中相对较弱的成员来“担当”,孩子,往往就是那个“替罪羊”。而当家庭中的“主力军”能意识到家庭关系的暂时“失衡”,并勇于承担责任,并适时调整这个失衡的天平时,整个家庭的平衡感就会再次回复,而不需要那个弱小的“替罪羊”来承接这些。



你的家庭中有“替罪羊”吗?你是否意识到了?

在反复生病的孩子中,陪伴而来的养育者,是否考虑过孩子“症状背后的意义”?

身!心! 一个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的关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