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篇?

 辰弘佳苑 2015-11-05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岁月流逝无可阻 人老体衰心不乱(下)
  进入老年,容易回忆过去,从我现在引用的一篇文章,即是回忆的积极作用的一个例子:

  难忘的岁月

  一望无际的沙漠,犹如广漠洞庭的粼粼微波 。

  一辆卡车,轮胎深深的陷进松软的沙滩里,车底盘已经触及地面。车厢里装载着米、面、油、水、蔬菜以及煤炭、木柴等生活用品。车的四周是它在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之前竭力挣扎所留下的一片狼籍。

  举目环视,不见人的踪影。只有两个人留下的深深的脚印,向着卡车的前方延伸着,延伸着,直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这是1959年秋天发生在南疆沙漠上一个真实的故事。那辆陷在沙滩里的卡车便是第一铁路勘测设计院第一总队的生活供应车。

  那时侯,第一铁路勘测设计院第一总队(直今仍在乌鲁木齐新市区科学院对面)八分队的勘测队员们正在南疆浩瀚的戈壁中进行着紧张而艰苦的勘测作业,对这里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进行勘察和测量,以便为修建南疆铁路寻找一条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当时,作为新疆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的新教师的我正在这个分队里实习。

  我们的汽车因迷路而误入沙漠,又因一度停车而不能自拔。最后,司机和管理员不得不离车而去……

  前期勘测是粗略的,进度极快,居无定所,每天都要搬家。只有汽车回总队拉运补给物资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在原地停留几天,进行学习和休整。

  汽车回总队拉运给养了,全队原地休整。第三天,总队来电:汽车起程返回分队。就在通话结束以后,那台笨重的台式收发报机意外的出了故障,从此与总队失去了联系。

  收发报机因为缺乏配件而无法修好。本该已经归队的汽车也毫无音信。时间在等待和盼望的气氛中缓慢地爬行着,一天,两天,三天……

  粮食告急!用水告急!派出寻找汽车和水源的人一批批失败而归。

  分队领导在全体队员中进行了紧急动员:除了继续派人外出寻找汽车,寻找水源,寻求救助以外,要求大家最大限度的节约食物,节约用水,保存体力,准备必要时徒步走出南疆戈壁。

  在我看来,问题是严峻的。可是在勘测队员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惊慌和不安。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那时侯,我还只是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哪里经过这样的场面啊。焦虑和恐惧笼罩着我。要不是分队的师傅们坚定的信念和平静的心态鼓舞着我,恐怕我的精神早就崩溃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整日里忐忑不安,并且写了一封长长的,明知发不出去的家信。

  不记得又过了几天,我们终于听到了汽车的马达声。不过,这汽车并不是我们分队的汽车,而是梧桐沟铁矿专门为救助我们而派出的汽车。

  事后才知道,我们的管理员和司机无奈离开汽车以后,在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沙漠中跋涉着,是从远方传来的隐隐约约的开山放炮的声音给他们以希望,给他们以信心,引导他们到了这个矿区。当矿区的人发现他们的时候,劳累、酷热和饥渴使得他们已经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矿区的领导知道了我们的情况以后,立即出动了多辆汽车,带着救助物资,分头进行大面积的搜索,终于寻找我们的营地。

  危机解除了。我们又向着戈壁深处进发了。

  事后,当我再浏览那封没有发出的家书时,我羞愧得无地自容。那哪里是一封家书啊,简直就是一封遗书。

  在南疆戈壁度过的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因为它使我坚强了许多,成熟了许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面对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连圣人都感叹时间不留情面地流失着;那么,我们普通人对于老年终于来临,有感慨、恐慌、硬顶、退缩等反应当属可以理解的行为。

  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只有认识到时不我待,所剩有限,想办法在最后有限的时光里,让生命继续发光,这才是正道。只有这样,才可以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无可奈何转化为积极动力,在努力维护身心健康的同时,实现一个老年人应有的人生价值。

  以下,我们专门讨论一下如何完成上述转化的问题。

  (一)正视。正视,就是面对着它,不躲避。睁大眼睛看清楚,动脑筋想明白。把“老之将至”看成一种必然性,十分理性地去接待它,从必然性中找到自我内心平衡的力量。

  “老年”作为必然,它不是唯独针对自己的,它不是人生中偶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幸遭遇。既然人皆有之,人必经历之,那就没必要再怀着不安心情去迎接它。

  正视老年的到来,说起来容易,做到确有些难度。由于老年的到来伴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要花力气去适应和克服,所以,没有勇气和措施,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坦然处之。为此,能帮助我们通过“正视老年来临”这一关的措施,除了在认识上努力克服偏见而外,还必须在行动上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采取某些措施,尽力抵御和延缓老化的速度。

  (二)抵御。抵御老化的常用的办法可归纳以下几点:

  (1)认真做一次体检,消除某些潜在的疾病。有些潜在的疾病,在青壮年时显现不出来,随着老年的来临,新陈代谢功能不断减弱,它们便会出来与人为敌。

  (2)选择运动量适中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等),依自身体质状况进行体育活动,以维持新陈代谢能力,抵抗疾病发生。

  (3)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保健品。任何保健品都属正常饮食之外的东西,进入人体后,到底发生怎样的变化,谁都不能彻底说明白。特别是补药,弄不好要妨害健康。

  (4)按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工作强度制定新的标准,所依据的原则是不感到疲劳。强打起精神承担过重的工作任务,定然损害健康,加速老化。青壮年时期,工作累一些,睡一夜便可恢复精力,进入老年后,人的这种能力就降低了,过度疲劳可以长期不得消失。每个老年人的这种切身体验,足可以证明选定工作强度新标准的必要性。

  总括起来,抵御衰老的办法只有一句话,即按自身的实际情况,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既不可盲动,也不可退缩。


  (三)自我认识与评价。克服老年人在心理方面的弱点。

  人进入老年后,对于生理心理和外在行为方面的问题,都会采取补偿手段以保持某种平衡。如眼睛花了,配戴老花镜;听力下降了,戴上助听器;走路不方便了,柱根拐杖;消化能力下降,改吃易消化食物;牙齿脱落,配制假牙;冬季怕冷,多加衣服;记忆不好,随身带上记事本;等等。可是,老年已到,除了上述情况而外,人的内心世界也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带给老年人的麻烦,可能会比上述各种情况更多。比如兴趣变得狭窄,情绪变得不稳,自信变得不足,思维变得固执,等等。这类内心世界的变化,必然影响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这些对老年心理健康来说,都是些不利因素。

  再进一步说,真正可怕的倒不是上述心理变化,而是许多老年人不能自觉地对待这些变化,不能像眼花了戴眼镜那样,找到补偿这些负性心理特点的方法。由于对这些心理变化听之任之,不加限制和抵御,久而久之便成了自身的人格特征。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兴趣狭窄、情绪不稳、自信不足、思想固执的人,将如何生活在社会中,将如何去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将如何去保持心情愉快、身心健康呢?

  由此看来,人们进入老年后,必须自觉地、认真地,必要时可以把青年人做一面镜子,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明确改变的程度,并要想出补偿的办法。

  对兴趣狭窄的补偿办法就是扩展兴趣。扩展兴趣不是想出来的,坐在屋里想,想一年半载也不会成为现实。兴趣是做出来的,唱歌、下棋、游泳、爬山、跳舞、钓鱼、唱戏、弹琴、写大字、听音乐、上老年大学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种花、养鱼、植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兴趣的产生,其关键不在想,而在做。如果一个人难以坚持,可以组织起来一齐做。一去做,兴趣便自然产生了。当然,扩展兴趣,也要有选择,在各种兴趣、爱好中,应选择刺激性适中的事情去做。不要去炒股,这种与金钱勾接在一起的事情,不但损伤情趣的高雅性,而且刺激性太大,老年不宜。

  对情绪的控制,其主要手段是使自己更理性化。一个人真正达到悟性,很难,也没有必要刻意追寻。但充分理性化,是比较现实的。对老年人来说,基于一生的阅历,对人情世故定有切身体会与见解,只要把这些运用到自己身上,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用不着读许多人生哲理的书,便可使自己的生活处在理性支配之下,情绪也自然会变得稳定。理性化的关键也也在于做。所谓做,就是把道理用在自己身上,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已经明白了的道理。如果自己有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就应请朋友和家人随时提醒和敲打,以便养成一种理性处世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天天生活在情绪激荡的旋涡里。

  自信不足,主要是进入老年之后,对自己的能力过低估计,对自己潜在能力缺乏认识,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背上了年龄包袱”。年龄变老作为一种现实出现在面前时,人们往往会重新评价自己。这时,如果扩大了年老带来的不足之处,就会产生自信心下降,严重者甚至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我们常常听老年人说,“人老了,活着真没意思。”这种思想是自信不足的极端表现,它是对年龄老化所产生的一种危险而不科学的反应。克服自信不足,也不全然是理论问题,关键也是做。当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时,你可以降低些标准(与青壮年相比),试着去做。通常所谓“干不了重活干轻活”就是这层意思。当你完成了较轻的工作任务时,你就会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我还行,不是真的没用了。”自我肯定逐渐增长,它会使你最终丢掉自信不足,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相信自己年事虽高,但尚能有价值地生活下去。

  思维固执作为一种心理特点,不一定只有老年人才有,但老年人容易发生。本章的前面已说过,思维活动总要讲求现实性和逻辑性。所谓现实性,就是思维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比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思维现实性要求我们同时要从两方面去看待和分析问题。那种抓住一面不放,扔掉另一面不管,就会形成思维活动的偏激和固执。所谓逻辑性,就一切想法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一年有四季之分,这是客观规律,种子发芽,成长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农民必须遵循上述这些规律,考虑何时种,何时收。只有这样,农民的思维才是有效果的、合逻辑的。假如有人想种地,却偏偏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在不该播种的时间去播种,拔苗助长,那么,他就不可能有收获,因为他的思维是无效性的,是不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逻辑。

  注重客观、尊重现实,是思维灵活、有效,不固执,不生偏见的重要前提,而灵活、有效、无偏见的思维又是心情舒畅、理正气顺的重要因素。所以讲求心理卫生,就不能有反逻辑性思维,否则便会终日怨气不止,愤愤不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