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惠妙计救苏武

 杏坛归客 2015-11-05

常惠妙计救苏武常惠妙计救苏武 

  

 说起唐代诗人温庭筠,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词风婉丽、辞藻浓艳的诗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但是一个花间词鼻祖的桂冠远远不能让我们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这位隔朝隔代的太原诗人。我们知道,任何文学的兴起,无论是初唐的边塞风,还是晚唐的花间词,甚至现代诗歌的七月派,朦胧派,都离不开特定时代、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断定,掀起花间词清丽婉约,缠绵悱恻的面纱,一定能找到一个潇洒横放的太原诗人的风骨。而鲜活的历史总是给予我们太多的馈赠,通过温庭筠的《苏武庙》,我们收获了西汉时期令人骄傲的一位太原名将常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临风怀想遥念先贤,含蓄地表达了对苏武的无限敬意,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之情丝毫未减。诗人起笔就写古祠高树,渲染出肃穆苍凉的气氛,为后面的追忆缅怀作了铺垫。而最后两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更使人唏嘘不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十九年回到长安,汉昭帝赐苏武食邑爵位,但长眠茂陵的武帝,再也见不到这一情景了,苏武只能空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皇。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太原人常惠自奋应募。于是他和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张胜一起率众出使。就在他们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张胜处理不当,导致使团100余人被扣留长达19年之久,而正是三个领队官员中职位最低的常惠凭着自己的机敏和胆识,巧施妙计,使被扣留的大汉官员得以返回。

 这次使团的任务是为了交换汉廷和匈奴长期以来互相扣押的使臣,由于张胜私下介入了匈奴高层的政变,使局势立即恶化,苏武一行都被扣押,常惠自不能免。匈奴以高官厚禄拉拢和胁迫苏武、常惠背弃国家,归顺匈奴。但他们不失气节,义正词严地给以回绝。匈奴单于恼羞成怒,将苏武、常惠分开囚禁,以消磨其斗志。他们让苏武去北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可是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苏武到了荒凉的北海,唯一和他作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旄节。他用旄节掘取野鼠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拄着旄节牧羊,睡觉走路都节不离手,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旄节是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是朝廷的象征。苏武节不离手,正是由于他时时刻刻心向大汉。

而此时的常惠已沦为匈奴达贵的奴隶,他们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随时都有被杀的危险。然而,常惠始终不忘自己是堂堂大汉使臣,他恪守着 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坚贞不屈, 历经 19 个春秋的考验, 矢志不移。直到汉昭帝继位,匈奴与汉朝再度恢复和亲关系,汉朝政府要求放还苏武、常惠等人,匈奴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常惠夜见汉使, 悄悄地告诉他苏武还活着,但是拜见单于时要这么说:汉天子在上林苑行猎时, 射得一雁,足系帛书,言苏武在北海。第二天汉使依计行事,单于听了,大吃一惊,他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连忙向汉使致歉,放还了苏武、常惠等人。

    鸿雁传书是千年前匈奴等游牧民族常常采用的通讯方式,常惠在十九年的囚禁生活中,已经对当地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所以才能编造出汉天子射鸿雁得传书的说法,并且让匈奴单于深信不疑。公元前81年,苦度十九载的苏武、常惠等人荣归汉都长安。在这十九年的苦难和磨砺中,常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以后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汉宣帝时,多次派常惠出使西域,往来频繁,他甚至与当时被派往乌孙国和亲的解忧公主成为好友。解忧公主在天山脚下的异邦,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身历四朝变迁,受尽委屈。常惠六出西域,驰骋疆场,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解忧和常惠为了大汉的江山担起了两国数十年的和睦安宁而千古流芳。当温庭筠凭吊苏武庙时,是否从那一只云边雁足上看到了同为太原人常惠的传书呢?

常惠妙计救苏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