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诱发悬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催生欲望、滋长动力最灵验的引爆剂,是最能触动人们内心世界那根充满好奇基因的神经,具有极强刺激性的一种极其神奇的信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大豪放派诗人苏东坡在《水调歌头》词中的这一问,近千年来,不知把多少人直接带进了那丰富而绮丽的无限想象的世界之中,让多少人隔空走进了诗人那充满浓厚浪漫色彩的情感世界,让人遐想不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每当读到当时只有16岁的大词人元好问发出的这一千古一问时,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情为何物?无论古时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今天的达官权贵、土豪贫民,谁能敢说自己的情感世界静如止水,?面对亲情,爱情、友情,谁又能置身情外?除非此人不是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每当听到亡国之君李煜发出的这一问,谁不感受到词人心中堆积着那浓厚的深沉、悲叹、无奈、屈辱、悔恨?让我们立即进入面对无限宇宙和短暂人生所产生的感慨世界之中。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不可能象古人那样问得情深意长,情真意切,情意浓浓,事实上也没有那种发问水平和技巧以及文化功底。但是,这是一种文化遗产,一份宝贵财富,一种交流技能,一种表达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继承、借鉴、效法、实践和学习,做到古为今用。坚持在常态课中常问、能问、敢问、会问、善问。力求实现:
用问题引发联想,用问题促进思维、用问题实现引导、用问题代替灌输、用问题进行点拨,用问题化解困惑、用问题进行对话、用问题优化交流、用问题达成理解、用问题发现差距、用问题滋生动力。
如何提问,问题能否产生足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问题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反映着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文化底蕴。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古人曾经告诉我们:“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实情,可按下面的方式提问或发问。
1、把厚重知识分解成微小问题;
2、把复杂知识化解成简单问题;
3、把抽象知识描述成形象问题;
4、把枯燥知识转化成生动问题;
5、把固化知识变换成灵动问题;
6、把陈述知识加工成有趣问题;
7、把普通知识演绎成精典问题;
8‘把简单数据抽象成探究问题;
9、把直观图示提取成理性问题;
10、把零乱知识整理成清晰问题;
善问者,必然是智慧者。
教学,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