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无需意志努力而逐渐沉淀和自发养成的能自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收获一种优良的性格,而且还意味着一种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或提升。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一个学生是必不可少和极其重要的,因此,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学不可回避而且必须做好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通识性学习习惯; 其二、与学科特点相匹配的学习习惯。 这两个方面的习惯缺一不可。 基本的学习习惯是指在任何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一些常规性的习惯。例如,有计划地按时学习;善于自学;专时专用,讲究效益;讲究学习卫生;善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善于探究;善于归纳总结、梳理反思;有疑必问、有错即改;善于交流;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基本学习习惯,在任何学习中都适用。因此,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已经受到教师们在教学中高度的重视,并得到广泛深入而富有成果的研究。 学科学习习惯是指在某种学科的学习中要与该学科的学科特点、学科精神、学科学习要求相匹配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基本学习习惯不同的是,由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科精神、不同的基本要求,因此不同学科其学科学习习惯可能各不相同。与基本学习习惯相比,学科学习习惯目的更明确,内涵更准确,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学科学习习惯对于学科学习有着比基本学习习惯更重要、更明显、更直接的影响和更鲜明的作用。养成或具备了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在分析解决学科问题时,思维就会更顺畅、更通达、更自然,速率就会更快,效率会更高,结果会更准确,学习的难度得到大大降低。因此,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在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学科学习能力的直接体现。 学科学习习惯中,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有学科阅读习惯,学科表达习惯,学科思维习惯。这三种习惯是组成学科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学科学习中必不可少,缺一不可。例如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专用术语或者专用名词 因此,在分析解答这些学科中的问题时,就要自觉的,自然地,相匹配地用该学科语言来表达和论述学科思想和阐述学科观点,这样,问题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明白,更简洁,更准确,更流畅,更易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这就是良好的学科表达习惯给学习带来的好处。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人们对学习习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把研究的视角、范围、重心放在基本学习习惯的研究上。而对学科学习习惯(特别是高中阶段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培养研究基本没有提及和涉及,真正付诸实践的研究更难得一见,说其是一块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一点不夸张。这是当前中学教学研究和中学学科教学研究一个极大的缺陷和盲点。这种习惯的缺失,加大了学生在这些学科学习中的难度。课程改革的要求,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科教学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不允许和接受这种缺陷继续存在下去。 为此,作为学科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更要搞好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高中学科教师,这种要求更明确、更急需、更不允许被忽视。让自己的教学真正具有专业性,充满人文性,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安易和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