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要实现成功的教学必须遵守哪些教学的基本原则? 获取成功的教学是教师所追逐的目标,如何使教学获取成功,《学记》里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对于 我们当今的教学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原则一:预防性原则 原文: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译文:事情没有发生就防止,这叫做预防。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习惯已根深蒂固,就不易消除了。 教学中的预防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其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坏习惯和不良习惯一旦形成,要消除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培养,预防比消除更为重要。由于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预防学生不良习惯和坏习惯的发生。一旦出现,就要及时消除,让学生的好习惯得到培养和良好发展。 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不良习惯和坏习惯主要体现在下面各个方面: 一、习惯于用旧观念思考和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二、习惯于用旧的一套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三、习惯于定势思维。 四、习惯于脱离学情、脱离考纲、脱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 五、习惯于重知识、轻方法、轻情感、轻人文的教学。 六、习惯于一讲到底,无活动、无互动、无探究、无交流、无参与、无训练进行教学。 七、习惯随意性教学,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过程不流畅。 八、习惯于批评多,激励少,不表扬。只盯着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无视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教学中教师预防学生的坏习惯不良习惯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的是教师自己教学行为中的坏习惯和不良习惯的预防和消除,只有二者都同时做到禁于未发,获取成功的教学才有希望。 原则二:及时性原则 原文: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 译文:抓住时机,进行教学,这叫做及时。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在教学中,实施及时性原则就是指机会一旦成熟或者到来,教师就要立即抓住时机,趁热打铁进行信息传递,点拨诱导,纠差补短,相互交流,认真讨论。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印象深刻,烙印清晰,记忆恒久,效果突出。 对于学生,实施及时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及时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成功的做法,合理的建议。 第三,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知识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和错误,及时弥补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及时补救方法上的不足与短处,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讲评考试卷子,根据教学进度及时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对于教师而言,更要注意在下面几个方面用及时性原则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一,不妥当或错误的言行。 第二,教学理念和意识。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实施及时性原则,务必要把握好时机、分寸和实施度,否则,会达不到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原则三:顺应性原则 原文:不凌节而施 译文: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不知顺应,胡乱地进行教育,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功。 教学中的顺应性原则实际上是因势利导。做到了顺应,教学就会变得自然,流畅,让人感到舒服,容易引起共鸣,教学就易于理解,容易接受。教学中的顺应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有兴趣和欲望时,此时教师就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或者方式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抵触情绪时,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的节奏,变换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二,教学应顺应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在一堂课中,知识容量的多少,难易程度大小、深浅,都应根据学生思维接受能力而定。多了、深了、难了,会消化不良,少了、浅了、会吃不饱,导致课堂的低效率。顺应就是要做到多少适度,难易适当,深浅适合。不授才者以小,不授钝者以大。 其三,顺应循序渐进。教学的方式、进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接受和承受能力,采取分层、分步、分类的措施,合理设计,有序实施,逐步推进。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是先讲后练,还是讲讲、议议、练练,都要做到有序、自然、通顺,不能杂乱无章。否则,会把学生思维搞乱。不学时是空的,学了后是昏的。这就是无序的教学带来无效或者低效的具体表现。 原则四:观摩性原则 原文: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 学习中的观摩离不开观察模仿,但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它是观摩的核心。因为有了切磋,才能实现学生之间相互性的学习。它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争辩、探究、沟通、合作、评价、欣赏以及互通有无和取长补短等活动。这样的观摩活动对学习有着极大的意义: 第一,能够加深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的品质。 第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第五,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活化了思维。 第六,真正实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 学习中观摩的实现体现了一个教师教学的民主和开放意识,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权利和能力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学生的观摩应当是自愿的、自觉的、顺其自然的,不带任何胁迫性。惟有如此,观摩才会名付其实,才能真正收到相观而善的优良效果,真正消除学生孤陋寡闻的发生和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