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黄柏塬的第二天,客栈的老板娘告诉我们,这里离周至老县城不远,顺着山涧穿过原始森林走5公里山路就到了。听罢此话,我们临时决定先去老县城,再玩大箭沟。可谁想,这一去就是一天,大家来回往返走了四个多小时,山路虽不陡峭,但上上下下、曲曲弯弯、湿湿滑滑的,尤其是膝关节不好的,拄着根棍儿,走走停停,或慢或站,气喘吁吁;老许和小许司机索性半道折返,等人之间中午自找饭吃。原以为中午前能回来......咳!毕竟都是过60的人了。不过,这比从周至新县城或佛坪去要省300多公里路啊。
老县城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原为佛坪县县城,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清朝道光五年割周至南及洋县东北地设佛坪厅,厅治设佛爷坪(今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这里曾经也是繁盛一时,据传,老县城最鼎盛时达2万余人,一度热闹繁华、闻名遐迩。但因为地处三县交界处,有点“三不管”的味道,所以土匪猖獗,一度十分混乱。同治元年,流寇盗匪毁城。光绪8年,重建古城。民国11年(1922)3月,郧天禄匪众袭县城佛爷坪,在财神岭杀死交接任的两位县知事车正轨、张治,致使县太爷都无法忍受。民国15年,佛坪县将县衙迁到了袁家庄(现在佛坪县县城)。原址留下的一些古老遗迹,也因为年代久远且未受到重视,而日渐消失在山群中。后因行政区划变迁,老县城回归周至县。
周至老县城位于秦岭南坡胥水河中游的山谷之中,北邻太白自然保护区,南邻佛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11公顷。这里群山环抱,海拔1700米,有片未曾开发过的原始森林,据说其中金丝猴、羚牛、豹子等常有出没,太白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栖息着30余只大熊猫,以及冷杉、竹叶草等珍稀野生植物。我们在行进途中也常见野鸡、小松鼠等窜于路边,很有原始山林的感觉。
周至县老县城村是距离西安最远的一个村落,总共只有30几户人家。有山就必有水。老县城所在地位于胥水河的上游,也是西安市引胥济黒调水工程的水源地。在老县城的旁边就有一条顺山而下的小溪流,清澈见底。山谷中有不知名的鸟叫声时时传来,农家乐炊烟袅袅升起,阳光将一切都染成了金黄色,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难怪这里得了个陕西“香格里拉”、“最美丽的乡村”的美称。
县城东西长350米,南北长242米,周长1187米,面积4.5万平方米,全城形状酷似一条汪洋大海中的巨船。城内可见3座门:东门“景阳”、西门“丰东”、南门“延薰”。石砌城墙基阔2丈、顶阔1丈、高约3丈,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厅城遗址,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及考古价值。
县城内保留有许多清代遗迹,诸如用卵石堆砌成的老县城城墙,大监佛庙、城隍庙和文庙等建筑基址以及清朝时遗留下来的赌场客栈等等,更有清代的碑刻残垣尚存。
这个古老的美丽村落坐落在大秦岭的山间,从黄柏塬到此只有一条路可以进来,真的是世外桃源。城内陆方也不大,但是很干净,空气也很清新,道路两边的民房基本上都是土胚房,还保持着一些过去的风貌。作家叶广岑在周至县当县委副书记的时候,就曾作为周至县猕猴桃的形象代言人,带着猕猴桃去到长沙等地“叫卖”,并进而推广周至文化。她后来写就的长篇文化散文《老县城》,更是将周至县推向了全国。许多游客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慕名而来,专门体验秦岭深处的风情与文化。
有资料记载:
1.当地盛产汉白玉,在离县衙遗址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白云塔,塔分四层,六面都雕有不同佛像,其整体都是由上等汉白玉砌雕而成。据说,是当地一位得道高僧的塔墓。这里还保存有清代的石碑、石刻二百多件,文庙遗迹前神道上的三龙戏珠浮雕石刻在全国更是独一无二,它集虎、狮子和麒麟于一体,三者皆为朝天怒吼的造型,其细腻流畅的刀法和传神的神态令人叫绝。
2.老县城的文物管理所里面摆满了汉白玉的石碑,每个碑都有一段故事,记载着县城的来历,每年发生的大事和每一届的县官。其中还有最后一任县官的碑,上面写着“清官第一”。
这里还有熊猫、金丝猴等珍贵动物的标本。标本的皮毛都是真正的动物皮,里面是人工填充的。
3.荣聚站是古代客栈有500年历史。旁边就是村长家开的农家乐,叫荣聚站农家乐,在这里可以品尝到不一样的土香土味。
不过,由于我们前期了解不够,加之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大家实在是累的不行!这三处“精华”竟被遗漏掉了,只匆匆凭吊了三处复建后的城门遗迹便打道回府了。
目前,老县城归西安市周至县管辖。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农作物,地里的玉米、麦子较多。其次就是旅游了,每家都有当地政府发放的农家乐的牌子,另外还常向游客兜售一些当地的香菇、芸豆、蜂蜜等等。沿途常可以看到蜂箱。此外,猕猴桃也是当地一大特产。这里不但风水好,风景美,而且民风淳朴,村中家家户户之间都非常熟悉,颇有“日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古风。顺便说一下,到这旅游不能上网,信号非常差,与世隔绝一般。但风景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走最苦的路,看最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