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郭有生 语言与诗味

 杏坛归客 2015-11-05
 诗,是追求诗味的。

      诗味是一种蕴藉,是一种只有反复咀嚼之后,才能品出来的内容。我们经常用一个成语“耐人寻味”来形容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寻”字,突出地点明了诗味在诗歌鉴赏中,是需要一个以时间为标志的审美参悟过程的。其味一曰情味,二曰意味,三曰境味,四曰美味。

      那么,有诗味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我看来,和诗味密切相关的语言特点有三点:凝练、含蓄、跳跃、美感。

      凝练,不同于简洁。简洁,是能用最少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追求语言的简单化,不要有赘余的词语。凝练,却是语言的一种高度浓缩,或者说是少与多的辩证统一,即追求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简洁的语言,人们感知的时间和理解的时间,可以是等同的;凝练的语言却理解的时间远远大于感知的时间。“老头子,买二斤白菜去”,是简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凝练了。因为当我们感知到诗句的表层意义后,还有丰富的深层意义需要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琢磨、品味。因此,只有需要这样的欣赏过程,才说明是有诗味的。

      含蓄,讲究半藏半露,是诗味形成的手段。只露不藏,是直白,会出现一览无余的现象,自然会味同嚼蜡;虽藏而露之太少,就会使读者如坠云山雾海,而晦涩难懂;露之过多,藏之不足,又使诗味浅淡。这就讲究藏与露的度。语言之露,露的是新鲜、优美、形象的一面;语言之藏,藏的是读者可以联想、想象、推理到的一面。有露则实;有藏则虚,也即人常言的“空白”。虚实结合,诗味自然绵绵不绝。人们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弦外音,味外味”,"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都是含蓄手法的不同表达。这样的诗句自然需要去“寻味”。

      跳跃,是诗味形成的语言连贯方式。一句诗与另一句诗,要似断似连,笔断意连,虚断实连,这样就形成一种语言跳跃的现象。语言的跳跃,往往不是讲究诗歌素材的详略,而是留弃,这样会更凝练;并且有利于丰富的内容,在有限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在断处留有空白,而使诗味齿颊留香,余韵不绝。《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一句写景,下一句就写情,跳跃踪迹非常明显。

      美感,是诗味的内容特质。形式要美,语言要美,意境更要美。美,是诗人娴熟技巧的显示,是对新鲜意象的敏锐捕捉,是心灵高雅的外化,是富有创造力的独特呈现。美感,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具有无限品味的价值,蕴含现实性的启迪意义,使人在魅力中沉醉,沉醉中遐思,遐思中升华。没有美感,一切诗味,都会发馊变质,不值人们一瞥,何须凝眉寻觅呢?

      《钟嵘》在《诗品》中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因此,我们应对诗味问题,深入探究,以求真正把握其中的奥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