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五千年

 古典文化一站 2015-11-05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2008-07-07 15:17:36)

45-乾陵石雕翼马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陵前的翼马是乾陵石雕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通体高335厘米,底座长298厘米,以石灰岩雕成。翼马的整体造型气势雄浑,明确的轮廓和坚实的体积使它在旷野之中格外威武雄健,有着一股向外扩张的力量。

与南朝陵墓雕刻相比,翼马则更趋于写实,尤其是头部,刻画深入,真实有力,剪影效果非常生动。身体各部在进行夸张的同时,注意符合真马结构。它挺胸伫立,头昂扬,犹如在听候命令。有趣的是,在写实的躯体上雕有想象的双翼,这种做法显然与汉和南朝的陵墓石兽处理方法有渊源关系。但这时,双翼更趋于装饰性,线条精细、流畅、优美,以示此马非人间凡马。我们在感受翼马宏伟气势的同时,亦可从中领悟到唐代石雕中对写实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46-顺陵石雕立狮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看到它雄伟的身姿,立即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威慑力量袭来,令人却步。它于石台之上昂首伫立,傲视天边,张开大嘴怒吼,似有阵阵沉雷般的吼声震撼着大地,它就是雄据关中的顺陵石狮。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建造年代在公元7世纪末,正值初盛唐之际。杨氏去世时,曾以王礼葬之,武则天即皇位,改墓名为明义陵,后又改称顺陵。唐睿宗和唐玄宗时两度废此陵称号,但民间仍习惯上称顺陵。顺陵石狮也为人们通常所用的称法。
石狮高305厘米,长345厘米,以石灰岩雕成。整体呈团块状造型。雕刻匠师对狮子躯干及其它各部分进行了大胆的概括与夸张,硕大的头部呈方形,眼睛、鼻子和一字方口都是圆中呈方,颈项连着躯干,使头与身体统一在一个大的形体之中。前突的胸部肌肉坚实,四肢异常粗壮,巨形大爪紧紧扣住底座,简洁齐整的轮廓和厚重的形体使石狮犹如一块巨石、甚如一座山般地屹立,在它身上体现出强大的力感和量感。是大唐的财力之丰、人的自信和博大胸怀决定了它的气魄,脱离那样的时代土壤,是根本不会有如此慑人魂魄的气势的。
石狮在总体雄伟之余,也与乾陵翼马一样,在局部如鬣毛和面部等处作精细雕刻处理,使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注意了装饰性的运用。

47-三彩骆驼载乐俑-国博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这件作品高66.5厘米,1957年初出土于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
载乐俑是三彩釉陶,这种工艺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基本上属低温铅釉,因为主要应用黄、绿、赭(或为黄、绿、白)所以被称为唐三彩。实际上还用蓝、黑等色,加之釉液在烧制中融熔滚动,向下流淌之际混杂出多种色彩,使得烧制后的成品五光十色、绚丽斑斓,出现很多人工所难以达到的色彩效果。
这件作品题材新颖,构图别致,骆驼与人之间比例经过夸张处理而统一在一起,人物造型简练、形态生动 

48-陶女俑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这是一件最具盛唐风格的陶女佣,通高54.5厘米,出土于西安市高楼村。她的全身几乎只塑了一个简单的外型,几条犀利的线条把衣纹表现得生动自然。头上是一个大大的发型,簇拥着丰腴的圆脸,露出淡淡的笑容。身上穿着窄袖襦和长裙,薄薄的衣衫紧紧裹着滚圆的身体,显出肌肤的圆润以及微妙的起伏。衣服上没有任何纹饰,整个形体显得那么饱满、简洁。流畅的线条既是衣纹又表现结构,既与以光净的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与柔曲的外形轮廓线相协调。使得女俑虽胖但并不臃肿,既富有体积感,又有一定的装饰趣味。衣纹线条向上的导向性、衣袖的薄片感以及上肥下瘦的处理,使得本来会笨重的躯体反显出几分轻盈。她虽然是静立的姿态,但前倾的身体曲线却增加了动感,看起来似在款款前行。
在这个陶女俑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陶塑艺人的娴熟技法和高深的造诣,而且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宽松气氛。同时,通过女俑形象的线条美,亦可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雕塑与中国绘画的渊源关系。
49-石雕侍从立俑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这件石雕侍从俑虽然形体并不大,但雕刻技法纯熟精细,形象刻画准确而传神。他那圆润、丰腴的面庞,显然是唐代人常见的典型形象,袍服衣纹不仅交待清楚,且着力表现出织物柔软的质感,在这样小的尺寸内,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生动自然地表现对象,即使是在璀璨的唐代雕刻艺术中也堪称佳作。
另外,一般墓俑多为陶塑制品,也有一些为木雕或铜铸制品,而以大理石雕制的墓俑,实属罕见,因此也就显得更为珍贵。

50-黑釉陶马-国博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唐马造型与秦汉相比有着很大变化,秦汉马的造型基本上是以战马姿态出现的,尤其是汉马,激扬的情绪、强烈的动态,是其主要特征。无论是驰如闪电的奔马,还是站着的立马,都是昂颈挺胸、张嘴嘶鸣,奔则疾驰,立则咆哮,充分体现了汉代战马的精神风貌。唐马则以饱满、生动、安静、雍容、华美而见长。在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国力强盛,西域大宛等国进贡大批良马,又值战乱偏少,疆界相对安定,料草丰美,大宛马在中原养得膘肥体壮。除征战、贸易交通外,贵族的游玩、狩猎也都需要大量良马。唐人爱马,善骑善养已成社会风气。因而,这些好马就成了雕塑匠师们重要的描写对象,也可以说唐马雕塑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

从唐代绘画和唐墓出土的大量陶马来看,唐马的形态与装束可概括为几点:剪鬃缚尾,宽项阔臀,四肢粗壮,佩饰华丽。这匹黑釉陶马,戴辔衔镳(音标,马嚼子的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分道扬镳),背驮鞍鞯和障泥,身躯浑圆壮实,阔颈宽胸,饱满的形体构成优美的轮廓,四蹄的着地点相对地集中使构图于稳定中透出灵巧。加之黑色马身与头及鬃尾、蹄部的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其更具风采,代表了唐三彩马高度的艺术水平。
51-三彩骆驼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在唐三彩中,骆驼与唐马一样的丰富多彩,同时,又因其与唐马不同的实用功能,造型上表现亦有所不同,它没有唐马那样的雍容华贵,而是朴实生动,姿态上大多是起、卧、行、叫等较大的动态。艺人一方面将骆驼的结构、比例、动态作写实的描写,又将最能表现骆驼神态的眼、嘴等处进行了强调,将一种坚毅、奋进的精神寓于强健有力的躯体之中。不仅表现出唐代艺人对生活的熟悉及技法的熟练,亦可从中感受作者对骆驼寄予的情感。

这件昂首行进状的唐三彩骆驼,高82厘米,1963年出土于洛阳关林。

52-陶胡商俑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作者在这件人物雕塑上并没有着意对细节精雕细刻,许多地方似是漫不经心地捏塑而致,但人物的神情动态却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53-陶胡俑头像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在众多五官起伏不大、低眉眯眼的汉人俑中,这些胡俑形象显得非常醒目,再加上厚厚的嘴唇,唇上的八字上翘胡以及连腮的塑出大形又加以阴线刻成卷曲状的胡须,更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愈发使我们佩服当时工匠的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水平的写实能力。简练而传神的塑造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生动而逼真,而且富有装饰性,使人哪怕只看上一眼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54-铜铸鎏金力士立像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面对图片上的这尊力士立像,马上会感到他的高大,他起码会高出常人两倍,矗立在雄伟的山门之中或是庄严的殿堂之内。使人不得不仰首却步,感受到威慑,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观者自身的渺小,禁不住伏下身去……。然而,这件铜铸鎏金力士立像真正高度只有15.2厘米。未见到实物的人,谁会相信呢?这就是气势,这种小中见大,体积虽小却气势逼人的作品是唐代艺术的骄傲,他成功地体现了唐人高妙的创作立意和睥睨一切的自信。
作者对其动势、神态,尤其是隆起的肌肉都有意地进行了夸张,使坚实的身体内似乎将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横眉怒目的表情后面又蕴含着一种降魔驱邪的威严。从而将大唐雄霸东方的气势体现在这个出土于河北定县城内静志寺塔基中的铸铜鎏金力士身上!

55-铜铸“思维菩萨”像-上博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菩萨的姿态完全是呈静态的,他盘膝而坐,头向右下方倾斜,双目微眯,神情安详。左手屈肘撑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好似要托住侧低头部的下颏。人们就根据这优美的身姿,娴雅的神情称之为“思维菩萨”。在南北朝时期洞窟雕塑中曾一度流行。 
这尊铜铸菩萨像仅高11厘米,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盛唐作品。他头上梳着高髻,面庞滚圆丰满,袒露的肌肤润泽光滑,宛如锦缎一般。其丰腴显露的躯体与适度的比例都具有盛唐风格,但满身的服饰却异常简单,项圈、臂钏、腕钏及缨络简洁率朴,有别于其它唐塑菩萨的华丽装饰。在一身服饰中,唯有系在腰间,遮盖下身的长裙刻划得精致剔透,细细的裙褶依次出现在肢体转折处,其贴在身上的效果不仅显示出丝绸衣料的轻薄与透明等质感,同时还出色地体现出自北魏传入的印度犍陀罗风格和我国北齐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画风。简洁、优美、含蓄、传神是这尊铜铸菩萨像的突出特点,充分显示了盛唐雕塑匠师高度的艺术水平。

56-三彩釉陶女立俑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三彩釉陶女立俑,高45厘米,在陕西西安西中堡村出土。她上穿尖领对襟窄袖襦,齐腋下高系一条宽大多褶的肥裙,外罩半臂,斜搭一条较宽的长披,裙下露出上翘的履尖。头上梳着常见的唐代发式,绾着两个小髻又反折扎起垂于额前。脸向左侧微仰,双手拢于胸前,她好像忆起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妙瞬间,甜甜的,完全沉浸在回忆之中。艺人在创作她时一定怀着美好的意愿,轻轻塑出鼻子和眼睛,没有费掉多少时间,却使一切都处于含蓄之间,嘴唇小小的,两个嘴角向里一陷,显出了两个脸颊的丰满。
在整体的塑造处理上,饱满简洁的形体与利落流畅的线条不仅表现出唐代女子的丰腴柔美,并且利于釉色的流淌熔融以产生变幻丰富的色彩效果,形色交映,使作品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

57-石雕菩萨头像-西安碑林博物馆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每当看到唐代的菩萨像,总会使人顿生亲切之感,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拉菲尔笔下的圣母,那俨然是一位美丽温柔的少妇,而唐代菩萨则宛如一位贤惠端庄的东方女子,难怪历来就有唐代菩萨赛宫娃之说,尽管原意是宫娃似菩萨,总之,她们是那么的相象。
这一件是用白大理石雕成的,残高15厘米,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安国寺遗址。可以说是盛唐时期菩萨头像代表作。她实在太美了,并且完全符合菩萨“美而不媚”的造像原则。她有一张丰满有余的脸庞,细腻的皮肤以凝脂形容尚嫌不足,真象是吹弹得破。用白色大理石来塑造菩萨头像,正是借用其质其色来恰如其分地表现女性肌肤质感。假如以其去雕制凶神恶煞般的镇墓兽或是守护力士则柔弱有余而粗犷不足了。菩萨的双眉细而弯,上下眼睑饱满,眼微眯,以至成为一条线,瞳孔隐含其间,鼻如悬胆,小嘴,丰润的嘴唇,都体现出以外张的弧面所造成的体积感。她头上绾着一个高髻,没有戴花冠。耳垂上侧挂着精致的耳环……,唐代艺人的伟大之处,即是将没有生命的硬质材料塑造成有血有肉的躯体,我们似乎可以凭视觉感受到她的体温以及皮肤的弹性。她是从佛国来到长安的偶像吗?不,她就是一位大唐的美貌女子。
58-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佛”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龙门的佛,似乎是经过了一段中国的生活,更确切说,已经从兼有希腊风格的印度佛像而发展为中国人形象的佛像了。尤其是著名的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那光采照人的艺术形象,具有着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令古今中外人士为之折服,堪称中国佛教雕刻中的一颗明珠。

大卢舍那佛通高1740厘米,连同大佛龛中其它造像,开凿于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当政时代,据记载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二万贯”,历时三年零九个月,可能实际耗时更长。无名工匠们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努力,留下了不朽的杰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佛都那么美,那么雄伟壮观、典雅崇高。虽然手与下肢已经残缺,但丝毫未消减他的风采。尤其是那丰颐俊秀的面庞上透露着庄重的神气,又深蕴着睿智含蓄的笑。那一字方口上充满了自信与坚毅,似乎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大佛所体现的气质,不正是唐代繁荣昌盛与自信的写照吗?
和云冈露天大佛相比,大卢舍那佛显然更为丰满健壮、雍容华贵。如果说前者带有游牧民族的豪放,后者已是褒衣博带,温文尔雅。前者是不折不扣的刚毅男子,后者则既有男子的庄严,又有女性的温和,成为理想化的美的典型。同时,雕刻技法的纯熟果断,线面明快细腻,已完全改变了北魏的直切与平切。大卢舍那佛高度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石窟艺术已达到了成熟和鼎盛时期。

59-鉴真坐像像高80厘米,现供奉在日本奈良招提寺开山堂中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这尊像既不是石雕的,也不是泥塑的,而是采用夹伫漆制成。即在泥像上涂漆数层,中间垫以贮麻,使其纤维在漆中起到骨架作用,做成后将原泥稿脱去,于是就成了体量轻而又较为坚固的作品了。这种做法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
鉴真坐像是其弟子忍基等人按照其真容制作的,塑出鉴真盘膝而坐,双手相叠于腹前的禅定姿态。鉴真容貌清瘦,但神情安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高僧进入禅定时澄澈空明的心境,而且体态端庄,虽然双目翕合,但是坚定的志向蕴含其中。造像写实水平高超,又是保留下的少见的夹贮漆像,加之对鉴真的敬仰,因此使其成为日本国宝。

60-石雕菩萨立像残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市北郊唐大明宫遗址附近出土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唐代雕塑-2

真可惜,它竟残损得如此严重,头部、右臂和左前臂以及双膝之下都已荡然无存,它的体态依然婀娜柔美,它那裸露在衣衫之外的肌肤完全具有可触摸的弹性。

这躯菩萨立像,残高110厘米,由白色大理石雕成。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石雕菩萨的代表作。它与其它唐代菩萨一样,采取S形三段屈曲式,身躯的轮廓线和结构的起伏转折处微妙动人,衣裙菲薄,贴在身体之上,表现出轻盈柔软的质感,而且大胆显示人体的美感,再佩戴上精致的项饰。国际友人称赞它是东方的维娜斯,其原因恐怕不仅在残缺,不仅在裸露,更重要的是在于美,在于蓬勃的生命力和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矜持以及全人类对美的一致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